-
上海市青浦高级中学举办“赤子青魂”2023学年第二学期校级党章学习小组开班仪式2024年5月11日下午,伴随着庄严的国歌声,我校党章学习小组的开班仪式在学校阶梯教室隆重举行。此次仪式旨在深化学生对党的认识,激发爱国主义情怀,同时通过党史学习、英雄人物的生平学习,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开班仪式上,校党总支副书记耿艳聆老师发表了热情洋溢的讲话。他们以恽代英同志的光辉事迹为例,讲述了他不畏艰难、勇于牺牲的革命精神,以及他对党和人民事业无限忠诚的崇高品质。领导强调,作为新时代的青年学子,应当继承和发扬这种精神,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自己的力量。团委书记赵璧辉老师随后对本次学习计划进行了详细解读。她指出,学习小组将以党章为基础,结合时代发展的实际,通过系列讲座、研讨和实践活动,以浅入深出的方式帮助学员学好党史。随后团委老师沈逸舟老师以“守正出新,笃行致远”为主题开启了首堂课的教学,从《毛泽东选集》谈起,强调了坚守原则与创新发展的重要性。老师提到,《毛选》中蕴含着丰富的理论宝库,是我们党指导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广大青年学习的宝贵资源。通过深入浅出的解读《毛选》中的核心观点与思想精髓,老师引导学生们理解在不同历史时期我们党是如何坚持真理、修正错误,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和实践发展的。学生们聚精会神,认真记录,不时发出会心的点头和认同的声音。通过今天的开班仪式,学生们对党的历史和理论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对未来的学习充满了期待。学校也希望通过这样的学习小组活动,能够培养出一批批具有理想信念、道德情操、扎实学识和良好作风的优秀青年。
-
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 凝心聚力促学校发展——上海科教党校项建春教授来校作报告为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12月14日下午,全校教职员工齐聚4号楼3楼会议室,聆听了上海市科教党校项建春教授的报告,会议由学校校长吴甫光主持。 吴校长首先就教育局关于落实会议精神的要求向老师们作了传达,强调了深刻认识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的重要意义,宣传了区教育局关于“五项工作”“四个结合”的指示,就学习宣传贯彻落实十八大精神作了动员部署,提出了具体要求。 接着,由项建春教授作详细报告。项教授就十八大召开背景、十八大议程向全体老师做了介绍,之后就十八大精神的主旨向老师们作了深度解析。项教授认为,十八大是一次举大旗、指方向的大会,是一次高度重视、全面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五方面建设的大会,是进一步发扬党内民主的大会,是新老交替的大会。十八大的主要成果在于,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进一步明确了新时期当的建设新要求,为全面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奠定了基础,修改了《党章》,选举了新的中央领导人。 报告生动简明,老师们会理论联系实际,将十八大精神落到实处,为学校发展出谋划策。
-
我校中心组成员深入学习领会十八大精神2012年11月23日,学校党总支委员和行政中心组成员在行政楼4楼会议室学习党的十八大文件和相关精神。首先由学校党总支书记、校长吴甫光同志与大家分享胡锦涛同志在十八大上所做报告的部分内容,吴校长对全面深化改革开放、居民收入倍增计划、生态文明建设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的解读,特别是事关教育方面的内容提出了自己的真知灼见,引起了中心组成员的共鸣。接着由总支委员、工会主席耿艳玲同志传达了青浦区教育系统学习贯彻十八大精神大会的主要内容,教育局党委高度重视十八大精神的学习工作,陆文一书记在会议上要求基层党组织要领会十八大精神的划时代意义,对基层学校学习十八大精神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并指出学习领会十八大精神与实际工作结合的重要意义。 与会的中心组成员通过本次学习,纷纷表示十八大是中国改革开放重要时期的一次重要的会议,阐明了中国的前进方向和改革目标,其中包含的内容包罗万象,需要深入学习研究并运用到具体的工作、生活中,为党的教育事业更快更好地向前推进贡献自己的力量。 各个支部在会后拟定学习计划,希望从党员、教师、学生层面能够分阶段、分层次、多角度地全面铺开对十八大精神的学习,并将十八大精神内化,应用到工作、学习中,以期掀起新一轮的学习高潮。
-
市科教党校党史研究专家刘光华教授来校做党史讲座5月6日下午,我校全体教职工在四号楼三楼进行政治学习,本次学习邀请了上海科教党校党史研究专家刘光华教授主讲,他主讲的主题是“党史党建经典——纪念中国共产党建党90周年”。讲座由党支部书记、校长吴甫光主持。。 刘光华教授从毛泽东主席两首《沁园春》词开始讲起,随后他又从党的十一个方面、党三次历史性转折等方面讲述中国共产党诞生、发展、壮大的过程。他在讲解中结合自己坚实的理论基础、丰富的阅历经验、翔实的大量史料,并根据自身在井冈山、延安等革命圣地实地调研,用生动具体的事例,理论联系实际地讲述了中国共产党在各个时期所形成的时代精神和所取得的辉煌成就。刘教授的讲解生动、深入浅出,赢得了教职工的热烈掌声。
-
创先争优 共树党员文明新形象12月3日,我校全体党员在四号楼三楼集中开会,进行党支部组织活动,会议主要对如何在近阶段贯彻实施“创先争优”的精神做了布置和安排。 吴甫光书记在会上指出,党员同志要时刻记住自己的身份,成为人民群众的榜样,服务好人民群众,在创先争优活动中发挥出自己应有的作用。党员同志要立足本职工作,在学校的常规教育教学工作中先要创先争优。目前学校正处于争创市文明单位的关口,党员们要把学校的利益放在首位,树立自身文明形象,在学校文明单位建设的过程中争做排头兵,让学校不仅成为物质文明的窗口,也成为精神文明的窗口。同时吴书记还反馈了最近在党员间进行“创先争优”公开承诺意见。各党小组在讨论交流的基础上,基于学校实际情况,发挥个人主观能动性,提出了大量切实可行的承诺内容。学校将不日进行意见公布,个人可以根据自身实际,设定和选择自己“创先争优”的承诺内容。 在会上,党支部还进行了柴艳老师的入党审批和陈婧老师的预备党员转正审批。
-
我校开展“形势任务与教育发展”宣讲活动为了更好地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切实推动教育改革与发展理念的落实,2月26日下午学校邀请了上海市科教党校徐元旦教授为全体教职工作了“今天教师应具有的教育理念与教育艺术”――现代教育对师德修养的新要求的宣讲。在为时一个半小时的报告中,徐教授分析了新时期对教师提出的新要求,给教师们阐述了新时期教师应该树立的如“师德修养的内涵要随时代的发展而发展”、“尊重学生的权利”、“良好的习惯是成长的基础”、“创新是现代教师的天职”等九种新理念。他的报告深入浅出,案例生动翔实,引起了大家的浓厚兴趣,给教师们很大的启迪和教育。
-
华东师范大学唐莲英教授来我校宣讲十七大精神11月16日,华东师范大学社会科学部党总支书记、博士生导师唐莲英教授来我校宣讲十七大精神。唐教授将十七大精神高度概括为五个方面:一面旗帜、一个指导思想、一条主线、一个战略目标、一个关键,并结合实际谈了自己对十七大的理解和体会。唐教授的报告深入浅出、内容丰富,不仅及时帮助我校教师对十七大精神有更深层次的理解,对今后的工作也有较大的指导意义。
-
努力提高领导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本领努力提高领导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本领 发布日期 :2006-12-27 中共中央组织部副部长 王东明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明确提出,提高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领导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本领。这是一项重大而又紧迫的任务。各级领导干部要增强提高这一本领的责任感和自觉性,按照《决定》的要求,不断提高管理社会事务、协调利益关系、开展群众工作、激发社会创造活力、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维护社会稳定的本领,更好地适应领导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需要。 深刻理解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领导责任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对党的执政能力的重大考验。我们党执政以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一直把执政能力建设作为一项根本性建设,始终重视从各方面提高执政能力,紧紧依靠人民群众,依靠全党共同努力,有力地推动了党和国家事业的发展。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能力同党所担负的重任和使命总体上是适应的。但是,面对新形势新任务,党的执政能力还存在许多不适应、不符合的问题,特别是在领导社会建设方面还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突出问题,直接影响着党的执政成效。因此,必须把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作为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重要内容。各级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都应当站在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高度,站在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的高度,来认识提高领导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能力的重要性,加强学习、务实创新、增强本领,切实担负起领导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历史责任。 按照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明确各级党委的领导职责,建立高效的领导机制和工作机制,是提高领导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本领的关键。《决定》提出了各级党委在领导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中所担负的四个方面的职责,即:把握方向、制定政策、整合力量、营造环境。 把握方向,就是深刻认识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始终坚持《决定》提出的指导方针、总体要求、发展道路和“六个必须”的原则,准确把握工作的重点和着力点,确保和谐社会建设沿着正确的方向发展。 制定政策,就是围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任务,针对影响群众利益和社会和谐的突出问题,在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研究制定既符合中央方针政策又紧密结合本地实际;既突出重点又整体配套;既立足当前又着眼长远,具有现实针对性、操作性和可行性的政策措施。 整合力量,就是发挥党的领导核心作用,运用我们党的政治资源和组织资源,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形成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强大合力。 营造环境,就是营造有利于改革的环境、有利于科学发展的环境、有利于社会稳定的环境,以改革促进和谐,以发展巩固和谐,以稳定保障和谐。 这四个方面,集中体现了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原则,突出了党委抓方向、议大事、管全局的领导重点,涵盖了领导工作的全过程。各级党委都应当认真学习,加深理解,切实贯彻执行。正确履行职责必须靠相应的机制作保证,要按照《决定》的要求,建立科学高效的领导机制和工作机制。比如,建立党政领导班子及其成员既分工明确又通力合作的工作责任制,落实领导责任;建立党委定期分析形势、及时研究决策重大问题的制度,对重大工作部署和政策措施落实情况进行指导、督促和检查的制度,有效实施组织领导;建立对重大事务综合协调制度和部门之间协同配合机制,提高工作效率,等等。通过不断探索和实践,使和谐社会建设的领导机制和工作机制更加科学高效,日臻完善。 努力以党内和谐促进社会和谐 实现社会和谐,首先党内要和谐。这是由党的执政地位和党的先进性所决定的。我们党是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执政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只有实现和保持党自身的团结和谐,才能团结带领人民为完成党所肩负的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社会和谐、人民幸福的历史使命而奋斗;我们党是先进的马克思主义政党,其先进性通过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正确来体现,也通过党的形象和表率作用来体现,只有实现和保持党的团结和谐,才能对社会和谐起到示范和带动作用,在和谐社会建设中更好地体现党的先进性。实践也反复证明,团结就是力量,团结出创造力、出凝聚力、出战斗力。一个地方的领导班子是否团结、干部队伍是否和谐,对当地的民心和风气影响极大。群众看干部,干部看班子。如果一个地方的领导班子长期矛盾重重,内耗不止,那里的干部队伍就会离心离德,人心就会涣散,社会的和谐也就无从谈起。因此,我们必须站在巩固党的执政地位、完成党的执政使命、永葆党的先进性的高度,来认识坚持党的团结统一、实现党内和谐的重大意义,高度自觉地以党内和谐促进社会和谐。 增进党内团结和谐,最根本的就是要坚持和完善民主集中制。民主集中制是我们党长期坚持的根本组织制度、领导制度和工作制度,也是增强党的团结和活力的根本保证,必须认真坚持并不断健全和完善。 党内民主是党的生命。要把发扬民主作为坚持民主集中制的前提和基础,贯穿于党的工作的各个方面,建立和完善党内民主的各项制度,制定和落实党内民主的具体措施,积极探索发展党内民主的有效途径和形式。按照集体领导、民主集中、个别酝酿、会议决定的原则,完善领导班子内部议事规则和程序,提高科学决策、民主决策水平。推进党务公开,积极拓展党员参与党内事务的渠道,保障党员行使党章赋予的各项权利,同时教育督促党员履行好应尽的义务。 在民主的基础上实行正确的集中,要靠纪律作保证。党的纪律是维护党的团结统一的有力武器。党章规定的各项纪律都必须严格遵守和执行,而最首要、最核心的就是要严格遵守和执行党的政治纪律。所有共产党员,尤其是各级领导干部都要提高遵守和执行政治纪律的自觉性,坚决维护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的权威,保证中央政令畅通,保证党在思想上、组织上、政治上的巩固和统一。 要切实加强各级领导班子的团结。坚持集体领导和个人分工负责相结合的制度,防止和克服独断专行、软弱涣散和各行其是。严格党内生活,切实提高民主生活会的针对性和实效性,认真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提高领导班子解决自身问题的能力。处理好“一把手”和班子其他成员的关系、党政主要负责人之间的关系、新老班子新老领导成员之间的关系,促进相互之间的团结和谐。“一把手”对班子的团结负主要责任,要带头执行民主集中制原则,以身作则,严格要求,善于团结各方面同志包括有不同意见的同志一道工作。通过领导班子的团结带动整个干部队伍的团结,营造相互信任、和谐共事的良好氛围,形成心齐、气顺、风正、劲足的局面。 造就一支善于领导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高素质的骨干队伍 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组织者和实践者。只有把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好了,和谐社会建设才能有效组织,科学实施,扎实推进。因此,必须按照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着力建设一支高素质的领导骨干队伍。 以地方党委集中换届为契机,选好配强各级领导班子。从今年初到明年上半年,全国省市县乡四级党委集中换届,应充分利用好这次机遇,选拔一批熟悉社会建设和管理工作的优秀干部充实进各级领导班子,进一步优化各级领导班子素质结构,增强班子的整体功能。党委主要领导在班子中处于核心地位,对于团结和带领党委一班人,领导好本地的经济社会发展起着关键作用。因此,必须特别重视选好配强“一把手”,注重选拔政治上强、民主作风好、领导经验丰富、能够驾驭全局、清正廉洁而又具有统筹经济社会发展能力的优秀干部担任党委主要领导。着眼于党和国家事业的长远发展,大力选拔优秀年轻干部,特别是在领导经济社会发展中实绩突出、有发展潜力的年轻干部,可以破格提拔、大胆使用。在选拔年轻干部的同时,应注意安排其他年龄段的干部,实现领导班子年龄结构的合理梯次配备,调动大多数干部的积极性。大力加强领导班子的思想政治建设和能力建设,把各级领导班子建设成为善于领导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坚强领导集体。 坚持正确的用人导向,按照科学发展观和正确政绩观的要求选拔使用干部。“用得正人,为善者皆劝;误用恶人,不善者竞进。”用什么样的人,不用什么样的人,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德才兼备,是我们党选拔任用干部的唯一标准。在新的条件下如何才能客观公正地评价干部的德才,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看他能否坚持科学发展观,创造出经得起实践、群众和历史检验的政绩。通过对政绩结果的认定和对取得政绩过程的分析,看干部是不是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把对党负责、对上级负责与对人民群众负责有机地统一起来;能否做到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自觉遵循客观规律,把实干精神与科学态度结合起来,创造性地开展工作;是否具有履行职责的本领尤其是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等等。概括地讲,就是要从政绩看德才,凭德才用干部。按照中央的要求,中央组织部研究制定了体现科学发展观要求的地方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综合考核评价试行办法,经试点已在地方党委换届考察中普遍施行。各级党委都要按照《决定》的要求,认真实施综合考核评价办法,把领导社会建设的情况列为考核内容,客观准确地评价干部的工作实绩,同时把干部的政治表现、勤政廉政等方面的情况考察清楚,防止考察失真失实,切实提高选人用人的质量。 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建立充满生机与活力的用人机制。造就一支善于领导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高素质的骨干队伍,关键在于深化改革。要坚持扩大民主的改革方向,把扩大干部工作中的民主作为公民有序政治参与的重要方面,完善民主推荐、民主测评、考察预告、任前公示等制度,充分落实并逐步扩大党员和群众对干部选拔任用的知情权、参与权、选择权、监督权。健全完善干部选拔任用机制,积极探索以公开、平等、竞争、择优为主要特征的干部选拔任用方式,坚持和完善公开选拔、竞争上岗制度,不唯学历、资历和身份,不拘一格选贤任能。健全完善干部监督机制,加强对领导干部行使权力的监督,科学规范并有效监督“一把手”的用人行为。健全完善干部激励保障机制,建立与工作业绩紧密联系、激励干部干事创业的分配制度、奖励和保障制度等。通过深化改革,为使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所需要的各类优秀人才脱颖而出提供制度保证。 广泛开展社会建设理论和社会政策的学习研究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个崭新的时代课题,对于各级领导干部来讲,不熟悉、不懂得的东西很多,尤其是对相关理论和政策的掌握还比较欠缺,迫切需要加强学习,提高理论水平和知识素养。《决定》提出加强社会建设理论和社会政策的学习研究和教育培训,很有针对性,对于提高各级领导干部的本领,担当起领导和谐社会建设的重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建设未来社会的思想,内容十分丰富。在革命、建设、改革的长期实践中,我们党不断探索和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理论,取得了重要成果。这些成果,集中体现在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之中,体现在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等党的十六大以来一系列理论创新成果之中,体现在党的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和基本经验之中,体现在党的方针政策和重大部署之中。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决定》和胡锦涛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专题研讨班上的讲话,深刻阐述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既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丰富和发展,也是对马克思主义社会建设理论的继承和发展,是指导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纲领性文献。 学习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的理论,要把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决定》和胡锦涛总书记重要讲话作为核心内容,在领会精神实质、掌握理论的科学体系上下功夫。同时,要与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结合起来,不断提高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认识世界,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与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武装头脑结合起来,进一步深化对社会主义本质的认识,深化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实践中更好地把握规律性、增强主动性、减少盲目性、克服片面性;与学习党的方针政策和各项重大部署结合起来,加深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同党和国家方方面面工作之间的内在联系、以及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四位一体总体布局中的地位和作用的认识,推动社会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协调发展。加强对社会政策的学习,重点学习好《决定》提出的一系列方针政策,深刻理解各项政策的内涵和所体现的政策思想,全面准确地贯彻执行。 理论的价值在于指导实践。在我国社会发生深刻变革的历史条件下构建和谐社会,离不开理论的创新和创新理论的指导。必须像重视党的执政理论建设和党的先进性建设一样,高度重视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理论的研究,在开辟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新境界的进程中加强社会建设理论的创新。要紧紧围绕构建和谐社会面临的一些具有全局性、前瞻性、战略性的重大现实问题,加强理论研究,以新的视野认识新事物,以新的观念研究新情况,注意把握新趋势、新特点、新动向,不断取得积极的研究成果,努力使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理论更加完备,推进和谐社会建设的工作更有成效。 在求真务实中增长领导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才干 求真务实、真抓实干,是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各项任务落到实处的重要保证,也是提高领导和谐社会建设本领的根本途径。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告诉我们,实践出真知,实践长才干,离开社会实践,任何知识和才能都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各级领导干部都必须以求真务实的精神积极投身于和谐社会建设的实践,在实践中获得新知识、增长新本领。 以求真务实的精神抓好工作落实。《决定》提出要“大兴求真务实之风,激励干部真抓实干,加强检查监督工作,确保中央的方针政策和工作部署落到实处”。实干兴邦,空谈误国。我们经常面临这样一个突出问题:有些地方和单位为推进事业发展提出的好思路、好办法不少,但很多只是宣传热闹一阵,并没有真正落实。追根寻源,重要原因还是由于没有做到求真务实。我们必须从确保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全面贯彻执行、确保党和国家发展目标顺利实现的高度,把抓落实的问题十分严肃地提到全党面前。能否以求真务实的精神抓落实,不仅是一个作风问题、一个能力问题,也是一个党性观念和政治品德的问题,要作为检验干部是否靠得住、有本事、能干事的重要标准。要进一步转变干部作风,引导和激励干部脚踏实地,埋头苦干,把心思集中到干事业上,把本事用到促发展促和谐上,把精力用到扎扎实实抓落实上。各级党委、政府对看准的事要一抓到底,少变换镜头和焦点,力戒形式主义,不提不切实际的口号,不搞急功近利、寅吃卯粮的短期行为,不搞劳民伤财的“形象工程”、“政绩工程”,对那些好大喜功、弄虚作假、欺上瞒下的干部,要从领导岗位上调整下来。要下决心转变会风和文风,改革会议制度,大力精简会议、文件和简报,真正把各级领导干部从文山会海和繁杂的应酬中解脱出来。 以求真务实的精神深入群众服务群众。群众观点是我们党最基本的政治观点,群众路线是我们党最根本的工作路线。我们的一切智慧和经验归根到底都是来自人民群众的创造性实践。只有尊重群众,深入群众,才能学到许多书本上学不到的东西,进一步丰富和提高自己,同时也有助于干部吃透上情,了解下情,防止和减少工作失误。各级领导干部要牢固树立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的观点、虚心向人民群众学习的观点、一切相信群众一切依靠群众的观点,在领导工作中更好地坚持党的群众路线,在深入群众中不断经受锻炼,增长才干。以求真务实的精神深入群众服务群众,最根本的就是求人民群众的历史地位和作用之真,务发展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之实。现在,有的领导干部高高在上,脱离群众,对群众的疾苦漠不关心;有的盲目决策,劳民伤财;有的方法简单,作风粗暴;有的与民争利,损害和侵犯群众利益,等等。脱离群众是最大的危险。要在广大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中深入进行党的宗旨观念的教育,使广大干部摆正同人民群众的关系,深怀爱民之心,恪守为民之责,自觉坚持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竭诚为人民群众谋利益,做到凡是为民造福的事情就一定千方百计办好,凡是损害广大群众利益的事情就坚决不办。要认真研究和把握新形势下党的群众工作的特点和规律,在继承和发扬优良传统的基础上,积极探索做好群众工作的新机制新方法,综合运用政策、法律、经济、行政等手段和教育、协商、疏导等办法,解决好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切实把群众工作做深做细做实。 以求真务实的精神加强调查研究。《决定》提出“加强对社会建设重大问题的调查研究,提高政策措施的针对性和有效性,解决好本地区本部门影响社会和谐的突出矛盾和问题。”调查研究是决策的基础。各级党委和政府要按照《决定》的要求,通过深入调查研究,认真查找影响本地区、本部门社会和谐的突出矛盾,找准群众普遍关心的现实问题,深刻分析产生矛盾和问题的原因,弄清哪些是长期性矛盾,哪些是阶段性突出矛盾,有针对性地研究制定切实有效的政策措施,一个一个加以解决。当前,就业、社会保障、收入分配、教育、医疗、住房、安全生产、社会治安等方面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比较突出,应重点围绕这些问题,加强调查研究,增强政治敏锐性,更加积极主动地正视问题,化解矛盾,破解难题,力求在解决突出矛盾、关键问题上取得实实在在的进展。 来源:解放日报
-
胡锦涛讲话:以创新的精神加强网络文化建设和管理胡锦涛:以创新的精神加强网络文化建设和管理 发布日期 :2007-01-25 中共中央政治局1月23日下午进行第三十八次集体学习,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主持。他强调,加强网络文化建设和管理,充分发挥互联网在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的重要作用,有利于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有利于扩大宣传思想工作的阵地,有利于扩大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辐射力和感染力,有利于增强我国的软实力。我们必须以积极的态度、创新的精神,大力发展和传播健康向上的网络文化,切实把互联网建设好、利用好、管理好。 中共中央政治局这次集体学习安排的内容是世界网络技术发展和我国网络文化建设与管理。中央外宣办网络宣传局李伍峰、信息产业部电信研究院曹淑敏教授级高级工程师就这个问题进行讲解,并谈了对我国网络文化建设与管理的意见和建议。 中共中央政治局各位同志认真听取了他们的讲解,并就有关问题进行了讨论。 胡锦涛在主持学习时发表了讲话。他指出,我国网络文化的快速发展,为传播信息、学习知识、宣传党的理论和方针政策发挥了积极作用,同时也给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提出了新的课题。能否积极利用和有效管理互联网,能否真正使互联网成为传播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新途径、公共文化服务的新平台、人们健康精神文化生活的新空间,关系到社会主义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健康发展,关系到国家文化信息安全和国家长治久安,关系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全局。 胡锦涛强调,加强我国网络文化建设和管理,必须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和文化发展战略出发,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要求,坚持积极利用、大力发展、科学管理,以先进技术传播先进文化,促进和谐文化建设,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要,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有力的思想保证和舆论支持。 胡锦涛就加强网络文化建设和管理提出五项要求。一是要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发展方向,唱响网上思想文化的主旋律,努力宣传科学真理、传播先进文化、倡导科学精神、塑造美好心灵、弘扬社会正气。二是要提高网络文化产品和服务的供给能力,提高网络文化产业的规模化、专业化水平,把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作为网络文化的重要源泉,推动我国优秀文化产品的数字化、网络化,加强高品位文化信息的传播,努力形成一批具有中国气派、体现时代精神、品位高雅的网络文化品牌,推动网络文化发挥滋润心灵、陶冶情操、愉悦身心的作用。三是要加强网上思想舆论阵地建设,掌握网上舆论主导权,提高网上引导水平,讲求引导艺术,积极运用新技术,加大正面宣传力度,形成积极向上的主流舆论。四是要倡导文明办网、文明上网,净化网络环境,努力营造文明健康、积极向上的网络文化氛围,营造共建共享的精神家园。五是要坚持依法管理、科学管理、有效管理,综合运用法律、行政、经济、技术、思想教育、行业自律等手段,加快形成依法监管、行业自律、社会监督、规范有序的互联网信息传播秩序,切实维护国家文化信息安全。 胡锦涛指出,各级党委和政府要从加强规划、完善制度、规范管理、充实队伍等方面采取措施,加强信息产业发展与网络文化发展的统筹协调,切实把一手抓发展、一手抓管理的要求贯彻到网络技术、产业、内容、安全等各个方面。要制定政策、创造条件,加强政府网站建设,扶持拥有优秀网络文化内容的网站,积极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网络文化产品,加强和改善与人民群众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信息和服务。要加快网络文化队伍建设,形成与网络文化建设和管理相适应的管理队伍、舆论引导队伍、技术研发队伍,培养一批政治素质高、业务能力强的干部。各级领导干部要重视学习互联网知识,提高领导水平和驾驭能力,努力开创我国网络文化建设的新局面。 来源:新华网
-
2006年上海市政府工作报告2006年上海市政府工作报告 稿件来源:主流报刊网站 发布日期 :2007-02-05 主题词:政府,工作报告 政 府 工 作 报 告 ――2007年1月28日在上海市第十二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上上海市市长 韩正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上海市人民政府,向大会作政府工作报告,请予审议,并请各位政协委员和其他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一、2006年工作回顾 2006年是“十一五”时期的开局之年。全市人民在党中央、国务院和中共上海市委的领导下,高举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伟大旗帜,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积极贯彻中央各项方针政策,团结一致,扎实工作,全面完成了市十二届人大四次会议确定的全年经济社会发展目标和任务,保持了经济社会发展的良好势头,实现了“十一五”时期的良好开局。 一年来,我们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切实贯彻胡锦涛总书记对上海提出的“四个率先”的要求,全力推进“四个中心”建设,主要做了以下工作: 以贯彻中央宏观调控为契机,大力推进结构调整,国民经济呈现增长平稳、结构改善、效益提高的良好态势。全市生产总值达到10297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2%,连续15年保持两位数增长;地方财政收入达到1600.37亿元,比上年增长11.6%;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比上年上涨1.2%。 把贯彻中央宏观调控与调整产业结构结合起来,着力提高经济运行的质量和效益。推进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建设,金融、现代物流、信息服务、旅游会展等现代服务业呈加快发展态势,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市生产总值比重达到50.6%。上市公司股权分置改革基本完成,金融市场建设取得新进展,证券交易总额达到9.19万亿元。金融期货交易所、上海石油交易所、人行征信中心等机构相继成立,货币经纪公司试点工作继续扩大,各类要素市场进一步发展。上海港国际集装箱吞吐量达到2171.9万标准箱,比上年增长20.1%。加快推进重大产业基地建设,信息产品制造、汽车、石化、钢铁等行业发展态势良好,工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13%,工业企业效益稳步提高。落实各项支农惠农政策,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继续提高,粮食生产保持稳定。 把贯彻中央宏观调控与优化需求结构结合起来,投资、消费、出口均衡增长。注重优化投资结构,严格清理固定资产投资新开工项目,重点支持世博会项目和重大产业项目,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比上年增长10.8%。继续加大房地产市场调控,房地产开发投资增幅比上年有所回落,新建商品住房销售价格比上年下降3.2%。注重发挥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比上年增长13%,增幅创1998年以来的新高。注重转变外贸增长方式,外贸出口比上年增长25.2%,高新技术产品和机电产品出口继续保持较快增长。 把贯彻中央宏观调控与节能降耗、环境保护和节约集约用地结合起来,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贯彻市人大常委会《关于进一步加强节约能源工作的决定》,吸收市政协《上海市能源发展形势分析和若干建议》的有关内容,落实责任,加强考核,年度节能降耗预期目标基本完成。第三轮环保三年行动计划项目加快推进,环保投入相当于市生产总值的比例达到3.02%,二氧化硫和化学需氧量排放量比上年分别下降1%和0.7%,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到11.5平方米。认真落实国家最严格的土地管理制度,加强开发区清理整顿。加快淘汰了一批落后生产能力。 把贯彻中央宏观调控与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结合起来,加快推进科技创新。贯彻全国科技大会精神,制订了《上海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出台“36条”配套政策及部分实施细则,推进重大科技攻关项目和高新技术园区建设,加快建设和完善公共服务平台,取得了一批重大科技成果。全社会研究与发展经费支出相当于市生产总值的比例达到2.5%,发明专利申请量和专利授权量比上年分别增长15.4%和32.4%。 以枢纽型、功能性、网络化重大基础设施建设为重点,加强城市建设和管理,城市综合服务功能进一步增强。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取得新进展,洋山深水港区二期工程建成并投入运营,洋山保税港区安全、有序、高效运行。轨道交通基本网络建设全面推进,2号线西延伸段、3号线北延伸段相继建成运营,轨道交通运营里程达到140.2公里。铁路上海南站等一批重大基础设施工程建成并投入运营。浦东国际机场扩建工程、上海长江隧桥工程和一批黄浦江越江通道、高速公路等项目加快建设。一批集约化信息基础设施工程加快推进。城市管理网格化全面实施,中心城区基本实现全覆盖,一些长期困扰城市管理的顽症得到有效整治,城市管理现代化水平进一步提高。 以浦东综合配套改革试点为抓手,加快体制机制创新,改革开放进一步深化。浦东综合配套改革试点进展顺利,国家有关部委积极支持浦东先行先试,围绕政府职能转变、经济运行方式转变、城乡一体化发展等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先后启动跨国公司外汇资金管理方式、口岸管理体制等20多项改革试点。区县财税体制改革全面完成,政府收支分类改革稳步推进。国有控股公司和大企业集团改制重组取得新进展。认真落实支持非公有制企业发展的政策措施,非公有制经济增加值占市生产总值比重达到44%。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加大食品药品安全等重点领域监管力度,综合整治无证无照经营等行为。开展保护知识产权集中执法活动。积极推进社会诚信体系建设。对外开放进一步扩大。深化电子口岸建设,完善“5+2天”通关工作制,口岸环境进一步优化,口岸进出口总额达到4287.54亿美元,比上年增长22.3%。注重改善城市综合投资环境,利用外资平稳增长、结构优化,第三产业利用外资实到金额占全市60%以上。境外工程承包和对外投资取得新进展。国内合作与交流不断加强。扎实推进对口支援工作,积极推动长江三角洲地区区域合作,积极参与西部大开发、中部地区崛起和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振兴。深入开展沪港经贸合作。 以改革促发展,加快发展各项社会事业,经济和社会进一步协调发展。深入推进教育综合改革。贯彻落实《义务教育法》,在全市义务教育阶段公办学校实行免收学杂费,改善郊区义务教育办学条件。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继续推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进一步加强。按照降低费用、提高水平、规范功能、加强管理的要求,推进社区卫生服务改革试点,引导基本医疗服务重心下移。切实加强郊区医疗卫生服务,完成300个村卫生室标准化改造。新建15个医疗急救分站,提高了医疗急救能力。推进健康城市建设,市民健康意识进一步提高。妇女儿童事业有了新的进步。大力发展文化、体育事业,涌现了一批优秀精神文化产品,成功举办了2006年特殊奥运会上海国际邀请赛等一系列重大文化体育活动,新建了一批社区文化活动中心和社区公共运动场。深入开展“知荣辱、讲文明、迎世博”市民践行公共道德教育活动,精神文明建设进一步加强。 以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为重点,完善民生政策措施,人民生活进一步改善。 城市和农村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比上年分别增长10.8%和10.4%。完善以鼓励自主创业、自谋职业为导向的积极就业政策,新增就业岗位66.3万个,城镇登记失业率为4.4%。就业援助得到加强,政府购买公益性岗位安置就业困难、生活困难人员新增3.5万人。出台了一批收入分配和社会保障政策,低收入群众的生活进一步改善。提高城乡最低生活保障标准、最低工资标准和公益性岗位从业人员津贴标准,对协保人员实行特殊援助,提高了困难群众的收入水平。将城镇职工遗属困难生活补助、老年遗属医疗费报销分别纳入基本养老保险和基本医疗保险统筹。解决城镇高龄无保障老人的基本生活保障和医疗保障问题,惠及6.28万老人。建立了中小学生和婴幼儿基本医疗保障制度,覆盖全市城乡180万少年儿童。按照国家要求,起步做实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个人账户,增加了城镇企业退休人员养老金,向年龄大、退休早、基本养老金偏低的退休人员适当倾斜,对具有高级职称的退休科技人员、高级政工师、高级技师等专门增加了养老金。继续推进小城镇社会保险和外来从业人员综合保险,参保人数分别达到139.76万人和278.71万人。加快发展养老服务,新增养老床位1.02万张,新增5.96万名享受政府补贴的居家养老服务对象。进一步扩大住房保障覆盖面,新增廉租住房受益家庭4323户,完成平改坡综合改造587万平方米、旧住房综合整治517万平方米。完成约300家标准化菜市场改造。切实加强社会管理,推进社区建设扩大试点,完成121个社区事务受理服务中心的新建和改建,推动了社区公共服务资源共享。完成居委会、村委会换届选举工作。深入开展平安建设,着力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社会治安问题,加强信访工作,积极化解社会矛盾,社会保持和谐稳定。 在上海世博会组委会领导下,在国家有关部门的支持下,全市各方面积极投入世博会筹办工作。世博园区居民动迁安置工作顺利完成,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推进,主题演绎进一步深化细化,参展事务、宣传推介、市场开发、运营准备等工作成效明显。 去年还有一件大事,在党中央、国务院的领导下,举全市之力,成功承办了上海合作组织峰会,得到了党中央和胡锦涛总书记的高度评价,得到了国际社会的普遍赞誉。 刚刚过去的一年,对上海来说,是不寻常的一年。全市广大干部群众切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中央精神上来,坚定不移推进发展、坚定不移反对腐败,倍加珍惜上海经济社会发展的大好形势,倍加珍惜团结、和谐、稳定的良好局面,抓发展,促和谐,各项工作有力有序推进。实践再次证明,人民群众是我们做好一切工作的根本依靠,是我们的力量源泉和胜利之本。 各位代表,回顾过去一年的工作,我们深感成绩来之不易。这是党中央、国务院驾驭全局、正确领导的结果,是全市人民团结一致、共同奋斗的结果,是方方面面关心、支持、帮助的结果。在此,我谨代表上海市人民政府,向在全市各行各业、各个岗位上辛勤劳动、无私奉献的全体人民,表示崇高的敬意和由衷的感谢!向给予政府工作大力支持的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向各民主党派、工商联和社会各界人士,向中央各部门、兄弟省市和驻沪三军、武警部队,向关心和支持上海发展的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同胞、台湾同胞、海外侨胞和国际友人,表示诚挚的感谢! 在充分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清醒地看到,经济社会发展还面临不少困难和问题,主要表现在:服务业发展相对滞后,制造业总体竞争力有待进一步提高,加快形成服务经济为主的产业结构十分迫切;节能降耗、污染减排的任务仍然较重,土地节约集约利用的潜力有待进一步挖掘;自主创新能力总体上还不够强,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尚未真正确立,经济发展的动力和活力机制需要进一步完善;就业压力还没有有效缓解,社会保障体系还有待进一步完善,一部分群众生活仍然比较困难;城市管理中仍存在一些需要解决的顽症,社会管理还面临不少矛盾和问题。 我们也清醒地看到,在政府自身建设不断加强的同时,政府工作中也存在不少缺点和不足:政府部门直接或间接干预企业具体经济活动的情况仍然存在,有些方面还在用行政手段代替市场机制配置资源;有的政府部门职能转变相对滞后,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力度需要加强;有些政府工作落实不够,形式主义、做表面文章的现象仍然存在;少数政府工作人员脱离群众、铺张浪费,极少数人甚至违法违纪、以权谋私、贪污腐败。 去年查处的社保资金案给我们的教训是极其深刻的,有多名政府重要岗位上的工作人员涉案,案件涉及资金数额大,造成了恶劣的政治影响。我们结合思想实际和工作实际,认真查摆问题,深入分析原因,深刻进行反思。社保资金案的发生,暴露出我们在制度上有缺失,管理上有漏洞,监督上有缺位。必须严肃对待,举一反三,吸取教训,改进工作。这段时间,我们围绕反腐倡廉,把健全制度、完善机制、强化监督、改进作风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上,按照“坚持、恢复、完善、创建”的总体要求,大力加强制度建设和对“一把手”的监督,特别是坚持和完善民主集中制,严格依法行政和按程序规则办事,进一步增强政府工作透明度,切实从体制机制上强化对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从根本上防止类似事件的发生。案件正式查处后,我们积极配合中央专案工作组彻底查清问题,并专门成立了市专案工作领导小组和专案组。我们进一步重视和加强对社保资金使用的监督管理,出台了《上海市社会保障基金财务管理办法》。我们及时开展社保违规资金追回工作,成立了市社保违规资金处理工作小组,按照依法、合规、安全、足额的原则,周密部署,缜密安排,采取有效措施,经过各方面积极努力,目前已全部收回了社保违规资金。 我们要进一步增强使命感、责任感和紧迫感,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对前进中的矛盾和问题要有足够估计,对工作中存在的缺点和不足要认真整改,居安思危、未雨绸缪,奋发有为、锐意进取,更加积极主动地做好各项工作,牢牢把握发展的主动权。 二、2007年工作的总体要求 今年是党和国家政治生活中具有重要意义的一年,也是上海加快实现“四个率先”、全面推进“四个中心”建设的重要一年。综观国内外经济环境,总体上有利于上海发展。我们必须正确把握上海现在所处的发展阶段,全面分析上海当前面临的发展形势,更加注重提高发展质量,更加注重优化发展途径,更加注重丰富发展内涵,更加注重增强发展动力,坚定地走科学发展之路。 今年本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要求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按照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和市委八届十次全会要求,全面落实、自觉实践科学发展观,加快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坚决贯彻落实中央宏观调控政策措施,以加快实现“四个率先”为主线,全面推进“四个中心”建设,深入实施科教兴市战略,努力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努力保持社会和谐稳定,为党的十七大和市第九次党代表大会胜利召开创造良好环境。 科学发展观是指导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是我们必须长期坚持的根本指导方针。“四个率先”是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站在科学发展的高度,对上海未来发展提出的新要求。我们必须始终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把加快实现“四个率先”作为上海全面落实、自觉实践科学发展观的集中体现,贯穿于上海“四个中心”建设的全过程。 要把率先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作为全面落实、自觉实践科学发展观的中心环节。坚持又好又快、好中求快,积极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大力推进节能降耗、环境保护和节约集约用地,努力实现速度、质量、效益相协调,消费、投资、出口相协调,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保持经济持续平稳健康发展。 要把率先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作为全面落实、自觉实践科学发展观的战略举措。加快构建科技创新体系,真正确立企业的创新主体地位,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激发企业和全社会的创新激情和活力,营造良好的创新环境,走出一条依靠科技进步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发展的新路。 要把率先推进改革开放作为全面落实、自觉实践科学发展观的体制保障。毫不动摇地深化改革,坚定不移地扩大开放,充分发挥浦东改革开放先行先试的示范带动作用,深入推进政府、企业、市场、社会整体改革,着力突破体制瓶颈,破解发展难题,建立健全充满活力、富有效率、更加开放的体制机制。 要把率先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为全面落实、自觉实践科学发展观的重大任务。坚持以人为本,把社会建设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切实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促进社会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 综合考虑各种因素,今年本市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指标安排是:突出速度与质量、效益相统一,把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放在更加突出位置,全市生产总值增长9%以上,地方财政收入与经济保持同步增长,全社会研究与发展经费支出相当于市生产总值的比例达到2.6%左右,环保投入相当于市生产总值的比例达到3%左右;突出约束性指标,大力推进节能降耗、环境保护和节约集约用地,万元生产总值综合能耗下降4%,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削减2%;突出民生问题,促进和谐社会建设,城市和农村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持续稳定增长,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5%以内,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涨幅控制在3%以内。 三、经济发展 保持经济持续平稳健康发展,关键是要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重在调整产业结构和提高自主创新能力,重在加强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重在完善城市综合服务功能和增强发展活力,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一)积极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加快形成服务经济为主的产业结构 抓住经济全球化和国际产业调整转移的宝贵机遇,把发展服务业放到更加突出的位置,在加快服务业发展中推进结构调整,加快形成服务经济为主的产业结构。 现代服务业发展,要以信息化为基础,以金融业、现代物流业为重点,以建设现代服务业集聚区为突破口,不断提高层次、提升能级,着力增强辐射力。贯彻落实全国金融工作会议精神,适应金融进一步对外开放的新形势,加快推进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聚焦陆家嘴金融贸易区,优化金融环境,集聚金融人才,推进金融创新与发展。积极发展股票、债券、期货等资本市场,推进货币、外汇、黄金、保险等市场健康发展。促进各类金融机构提高竞争力,争取更多的外资法人银行落户。依托国际航运中心建设,加快发展现代物流业。推进深水港物流园区、外高桥物流园区等物流基地建设,大力发展配送网络、物流信息平台、第三方物流,拓展物流服务产业链。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坚持政府推动与发挥市场机制作用相结合,完善文化产业政策,培育文化市场,增强文化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发展壮大文化产业。加快发展以软件、数字内容、电子商务等为重点的信息服务业,着力建设国际信息服务外包基地。充分发挥重要商务会展和节庆赛事活动的作用,加快发展旅游业、会展业。促进城乡居民消费,着力发展农村新型商业业态,调整和优化商贸业布局结构。大力发展会计、审计、法律、咨询、评估、设计等专业服务业。加快推动创意产业等新兴服务业发展。积极促进房地产业持续健康发展。 先进制造业发展,要依靠技术和品牌,着力提高竞争力。大力推进技术进步,加大对现有支柱产业技术改造力度,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化。大力实施品牌战略,扶持振兴一批老品牌,在高新技术领域、新兴产业领域培育发展一批新品牌。信息产品制造业要加快集成电路、移动通讯等重点行业发展,汽车产业要加快发展自主品牌汽车和新能源汽车,石化产业要推进上海化工区后续项目建设,钢铁产业要加快结构调整和布局优化。装备制造业要推进重大装备专项研制和首台业绩突破,力争在电站设备、核电设备、轨道交通设备等方面形成先发优势。继续推进临港装备产业基地和长兴岛造船基地建设。积极培育航天、航空等战略产业。加快发展生物医药、新能源、新材料、节能技术装备等高新技术产业。同时,广泛应用先进信息技术改造传统产业,促进信息产业和其他产业融合发展。 加强产业规划引导和政策调控。继续推进一批各具产业特色的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建设,加快工业向国家级开发区、市级开发区集中。充分发挥产业政策的引导作用,大力发展优势产业,稳定发展均势产业,综合运用土地、能耗、安全、环保等调控手段,加快淘汰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低效益以及不符合安全生产条件的劣势企业。 (二)加快科技创新,着力增强自主创新能力 突出创新体系建设和创新环境建设,聚焦国家战略、聚焦重大产业项目、聚焦创新基地,实现重点突破,不断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加快建设创新型城市。 加快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确立企业在技术创新中的主体地位,把支持自主创新的政策真正向企业倾斜,引导创新要素向企业集中,建立有利于企业增强自主创新内在动力的体制机制,促使企业真正成为研发投入的主体、技术创新活动的主体和创新成果应用的主体。充分发挥大企业在技术创新中的骨干作用,鼓励和支持大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增强创新能力。加大对中小企业创新的扶持力度,全面实施“科技小巨人”工程,重点支持和培育一批具有成长潜力的科技型中小企业。充分发挥高校、科研单位在技术创新中的积极作用,鼓励高校、科研单位围绕市场需求开展创新,促进产学研紧密结合。加强基础科学和前沿技术研究,增强科技创新的基础和后劲。 着力营造良好的创新环境。大力实施《上海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完善配套政策服务机制,切实帮助企业用足、用好政策,加强政策的跟踪评估,针对创新活动中的新情况、新问题,及时调整完善。加大政府对科技创新的投入,确保重点,加强统筹,加强评估,提高政府性资金的投入效益。大力发展大学生科技创业基金等政府性扶持项目,积极鼓励创新创业。加快推进科技创新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完善运作机制,强化服务功能,特别要向中小企业全面开放,为中小企业开展创新活动提供便利条件。继续实施以专利技术产业化为核心的知识产权战略,健全知识产权保护体系。加强科普教育,提高市民科学素质。加强政府对科技创新的服务、支持和引导,让企业、高校和科研单位自主开展创新活动,努力营造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社会氛围,激发全社会的创新活力。 加强重点领域聚焦突破。聚焦国家战略,配合“国家队”开展联合攻关,积极争取承担极大规模集成电路制造装备及成套工艺、新一代宽带无线移动通信、重大新药创制、艾滋病和病毒性肝炎等重大传染病防治等国家重大专项的有关任务。聚焦重大产业项目,攻克一批制约产业发展的关键技术和核心技术瓶颈,加快产业化。聚焦创新基地,大力推进上海张江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建设,加强全市园区资源整合,提升园区能级,支持张江核心区在风险投资、创业融资、成果转化、知识产权保护等方面先行先试,加快杨浦知识创新区、闵行紫竹科学园区建设和发展。 (三)大力推进节能降耗、环境保护和节约集约用地,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城市 把节能降耗、环境保护和节约集约用地作为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突破口,下更大决心、用更大力气、采取更有效措施,务求取得实效,真正走出一条可持续发展之路。 大力推进节能降耗。完善能源价格形成机制,实行差别化能源价格政策。全面实施建设项目能耗审核制度,建立健全强制性能效标准,严格实施能效标识制度。加强重点用能单位、重点耗能设备、重点产品单耗的节能管理。积极推进“十大节能工程”项目,创新节能技术,推广节能产品。在全社会增强节能意识,普及节能知识,形成节能的良好风气。完善能源统计和发布制度,实行节能目标责任考核制度。积极推进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 大力推进环境保护。坚持重治本、重机制、重实效,从源头上防治污染和保护生态,推进实施第三轮环保三年行动计划。严格实施污染物总量控制制度,积极运用市场机制推进污染治理,加大重点地区、重点领域、重点单位污染整治力度。落实国家“上大压小”措施,发展高效清洁发电机组,关闭南市电厂。全面推进清洁生产,积极开展循环经济试点工作。完善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加强环境监管和执法。继续推进生态绿化建设。以建设现代化生态岛为目标,加快崇明岛生态建设。 大力推进土地节约集约利用。完善土地管理的各项制度和措施,加强土地执法,强化土地管理责任约束和追究制度,把最严格的土地管理制度落到实处。严格执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年度计划,优化供地结构,切实保护好耕地特别是基本农田。深化完善“批项目、核土地”制度,加强项目用地预审和后评估。完善土地出让公开招标、挂牌、拍卖制度,推进工业用地的市场化配置。加大存量土地盘活力度,推进产业用地二次开发,切实提高土地集约利用水平。调整土地收益分配机制,规范土地出让收支管理,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总价款全额纳入地方预算。充分利用技术手段,对土地利用实行全覆盖、全过程、全方位动态管理。 (四)加强城市建设和管理,进一步提高城市现代化水平 坚持建管并举、重在管理,全力推进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建设,全面加强城市管理,为增强城市综合服务功能提供更坚强支撑。 继续推进枢纽型、功能性、网络化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十一五”重大基础设施建设正处于攻坚阶段,要确保安全、确保质量、确保进度。加快洋山深水港区后续工程建设,发挥好洋山保税港区的政策效应,完善江海、海铁等集装箱集疏运系统,加快发展水水中转,进一步提升国际中转功能,推进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再上新台阶。基本建成浦东国际机场扩建工程,加快推进虹桥综合交通枢纽和虹桥国际机场改扩建工程建设,进一步增强航空枢纽功能,完成上海航空枢纽建设第一阶段目标。全力以赴加快轨道交通基本网络建设,建成轨道交通6号线、8号线和9号线一期工程,确保实现网络化安全运营。继续加快高速公路网建设。加强内河航道规划和建设。加快建设上海长江隧桥工程和一批黄浦江越江通道。进一步优化中心城区路网系统,推进外滩地区综合交通改造,加快交通换乘枢纽建设。推进城域无线宽带接入网、数字电视接入网、第三代移动通信网络等一批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启动建设青草沙水源地工程。加快推进液化天然气项目等能源建设。加大电网建设力度,确保城市电力供应。 切实加强城市管理。深入推进城市管理网格化,借助信息化手段,依托网格化平台,促进资源优化整合,切实解决一些城市管理顽症,建立健全常态长效城市管理体制机制。大力实施“公交优先”交通发展战略,继续推进公交专用道建设,提高公交服务水平,逐步降低市民的公交出行成本。切实加强交通管理,认真做好交通排堵保畅工作。大力推进市容环境综合管理,进一步改善市容市貌。加强物业管理,加大违法违章建筑整治力度。深化规划编制工作,强化规划管理和执法。加强地下空间规划与管理,合理开发利用地下空间。加快应急预案和应急体制、机制、法制建设,全面提高应急管理能力。加大安全生产监管力度,强化责任,确保不发生有严重社会影响的重特大事故,确保安全生产始终处于受控状态。 做好城市历史文脉保护工作。更加重视对历史文化风貌区和优秀历史建筑的保护,完善保护体制机制,切实保护好上海历史文化遗产。坚持从实际出发、从人民群众的需要出发,控制动迁总量、确保重点,进一步完善旧区改造模式,积极稳妥推进旧区改造。加快黄浦江两岸重点地区和重点项目开发,进一步优化滨江功能和人文环境。 (五)深入推进浦东综合配套改革试点,全面深化改革、扩大开放 坚持以改革促发展、以开放促发展,坚定不移地高举浦东开发开放的旗帜,稳步推进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改革,在更大范围、更广领域、更高层次上参与国际竞争与合作,继续保持改革开放的先发效应。 加快推进浦东综合配套改革试点。继续围绕“三个着力”,突出重点,先行先试,力争不断取得新突破,充分发挥浦东在加快实现“四个率先”中的示范带动作用,在加快建设“四个中心”中的核心功能作用。落实赋予浦东新区的更大发展自主权。率先深化第四轮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实施行政问责、效能评估、效能投诉、电子监察等制度,着力转变政府职能。积极配合国家有关部门,继续推进金融创新、风险投资、口岸管理等改革试点,加快与国际规范相衔接,着力转变经济运行方式。加强城乡统筹发展,在浦东率先实行城乡教育、医疗管理体制并轨,探索建立城乡一体化的就业和社会保障机制,着力改变城乡二元经济与社会结构。 以提高竞争力和控制力为重点深化国资国企改革。优化国有经济布局,推动国有资本向优势产业和关键领域集中。加强国有资产监管,健全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制度,严格产权交易和股权转让程序,防止国有资产流失,确保国有资产保值增值。深化国有企业股份制改革,大力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完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加强董事会和监事会建设,强化企业内部监督管理。推进新型集体经济发展。 2007-03-09中共上海市委文件中共上海市委关于贯彻《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的意见 发布日期 :2007-01-08 主题词:和谐社会,意见 (2006年12月20日中国共产党上海市第八届委员会第十次全体会议通过) 为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紧密结合上海实现“四个率先”、建设“四个中心”的实践,扎实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现提出如下意见。 一、深入学习领会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精神,进一步把全市干部群众的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决定》要求上 (一)充分认识学习贯彻《决定》的重大意义。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是在我国改革发展关键时期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会议。全会通过的《决定》,全面把握我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深刻分析影响我国社会和谐的突出矛盾和问题,阐明了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明确了和谐社会建设的指导思想、目标任务、工作原则和重大部署,是指导我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纲领性文件。全市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要充分认识学习贯彻《决定》的重大意义,提高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重要性和紧迫性的认识,切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决定》要求上。 党的十六大以来,在党中央的坚强领导和全市广大干部群众的共同努力下,上海和谐社会建设取得了新的成效,具备了率先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良好基础和有利条件。但也要清醒地看到,上海已进入改革发展的关键时期,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给和谐社会建设带来许多新情况、新问题。当前,影响上海社会和谐的矛盾和问题主要是:城乡发展、区域发展还不平衡,经济和社会发展还不协调,人口、资源和环境的压力日益加大;与人民群众切身利益密切相关的就业、社会保障、收入分配、教育、医疗、住房、交通等问题还比较突出;由动拆迁、企业转制和历史遗留问题等引发的社会矛盾仍然较多;一些社会成员诚信缺失、道德失范,一些领导干部的素质、能力和作风还不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体制机制制度和政策法规尚不完善;一些领域的腐败现象还比较严重。因此,要保持清醒头脑,居安思危,更加积极主动地正视矛盾、化解矛盾,最大限度地增加和谐因素,最大限度地减少不和谐因素,不断促进社会和谐。 (二)深刻领会《决定》的精神实质。 《决定》内容丰富、思想深刻,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举措,继承、丰富和发展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境界。全市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要深刻领会和准确把握《决定》的精神实质,深刻认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把发展作为第一要务,把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作为工作重点,把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作为基本条件,把建设和谐文化作为重要任务,把加强社会管理作为必然要求,把加强党的领导作为政治保证,努力使思想观念、工作部署、工作方式更加适应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 (三)切实加强对学习贯彻《决定》的组织领导。 要把学习贯彻《决定》作为一项重大政治任务,精心组织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的学习贯彻活动。各级党委(党组)要把学习贯彻《决定》列入理论学习的重要内容。各级党校要加强对党员干部的培训教育。各级宣传、组织部门要切实抓好对学习贯彻活动的指导和督促检查。新闻媒体要认真宣传《决定》精神,及时报道和反映学习贯彻《决定》的好经验、好典型。要创新学习形式,丰富学习载体,提高学习贯彻的成效。 二、上海率先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指导思想、主要目标和总体要求 (一)率先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指导思想。 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按照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总要求,以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为重点,着力发展社会事业、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建设和谐文化、完善社会管理、激发社会创造活力,走共同富裕道路,推动社会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协调发展,努力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伟大实践中走在全国前列。 (二)率先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主要目标。 到2020年,社会主义民主法制体系更加完善,人民的权益得到切实尊重和保障,法治化水平显著提高;社会保障体系更加完善,社会就业比较充分,城乡居民收入水平和生活质量显著提高;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更加完善,城乡居民享受方便、快捷、优质的服务,政府管理和服务水平显著提高;社会管理体系更加完善,社会运行健康有序,社会管理水平显著提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基本形成,良好道德风尚、和谐人际关系进一步巩固,市民整体素质和城市文明程度显著提高;城市创新体系全面建成,全社会创造活力进一步增强,城市创新能力显著提高;循环经济体系基本完善,生态环境持续好转,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努力形成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局面。 (三)率先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总体要求。 率先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坚持科学发展,坚持改革开放,坚持民主法治,坚持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坚持在党的领导下全社会共同建设。在实际工作中,要按照上述原则,把握好以下要求: ――全面推进与突出重点有机结合。既要把和谐社会建设落实到包括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党的建设等在内的全部工作之中,贯穿于“四个中心”建设的全过程;又要抓住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和探索特大型城市社会管理体制等关键环节,推动和谐社会建设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效。 ――立足当前与着眼长远有机结合。既要把和谐社会建设作为长期历史任务来抓,做到有计划、分步骤持续推进;又要从当前办得到的事情做起,量力而行、尽力而为,使和谐社会建设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 ――加强党的领导与动员全社会力量共同建设有机结合。我们要构建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中国共产党领导全体人民共同建设、共同享有的和谐社会。要坚持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发挥党的领导核心作用,维护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汇聚起促进社会和谐的强大合力,形成促进和谐人人有责、和谐社会人人共享的生动局面。 三、上海率先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主要任务 (一)着力促进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切实把经济社会发展转入科学发展轨道。 社会要和谐,首先要发展。必须坚持用发展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不断为社会和谐创造雄厚的物质基础。 1、率先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加快形成服务经济为主的产业结构。坚持把率先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作为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中心环节,加快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优先发展现代服务业,优先发展先进制造业。以信息化为基础,以金融业、现代物流业为重点,以建设现代服务业集聚区为突破口,抓住培育龙头企业和集聚专门人才两个关键,提升现代服务业的层次、规模和能级。继续发展就业容量大的传统服务业,大力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着力增强先进制造业竞争力,大力发展高技术产业,努力振兴装备制造业,积极培育战略产业,继续优化发展基础工业。加强产业政策调控,积极壮大优势产业,稳定发展均势产业,加快淘汰劣势产业。建立健全有利于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体制机制和政策法规,推动政策、资源向“两个优先”的产业结构调整方向聚焦、倾斜,加强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组织保证。 2、率先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加快构建城市创新体系。坚持把率先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作为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大战略举措,聚焦国家战略,聚焦重大产业项目,聚焦创新基地,推动经济增长从资源依赖型转向创新驱动型。加快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进一步强化企业在技术创新中的主体地位。大力实施知识产权战略。鼓励和引导区县实施“科技小巨人”工程,支持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完善并落实支持自主创新的各项政策,把政府的主要精力放到公共项目、公共平台建设上,放到公共领域、基础领域投入上,放到激发全社会创新活力、动员全社会参与创新上,为自主创新营造良好的政策环境和社会氛围。 3、率先推进改革开放,努力为增创发展新优势创造良好的体制环境。坚持把率先推进改革开放作为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体制保障,毫不动摇地坚持改革方向,不失时机地推进改革,不断提高对外开放水平。深入推进浦东综合配套改革试点,按照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着力转变政府职能,着力转变经济运行方式,着力改变城乡二元结构,努力在一些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上取得改革新突破。发挥浦东新区先行先试的示范带动作用,加大面上改革推进力度,重点抓好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国资国企改革、财税体制改革、金融体制改革和现代市场体系建设,深化社会事业领域改革。坚持“两个毫不动摇”的方针,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坚持“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更好地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在更大范围、更广领域、更高层次上参与国际经济技术合作和竞争。着力建好浦东新区、洋山保税港区,充分发挥他们在扩大开放中的特殊重要作用。精心筹划,抓紧准备,举全市之力把2010年世博会办成一届成功、精彩、难忘的世博会。 4、大力促进城乡和区域协调发展,不断增强发展的协调性。贯彻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加快建立有利于改变城乡二元结构的体制机制,推进农村综合改革,促进农业不断增效、农村加快发展、农民持续增收。建立健全支农资金稳定增长机制,完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加大对郊区农村基础设施和社会事业建设的投入。开展城乡、工农结对帮扶活动,促进城市优质社会资源导入、辐射郊区农村。深化和完善城乡规划体系,促进人口、产业、基础设施、社会资源合理规划布局。加大农业规模化经营、品牌化建设和科技进步力度,推进都市现代农业建设。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从严控制征地规模,解决好被征地农民的就业和社会保障,探索确保农民现实利益和长期稳定收益的有效办法。加强对农民的宣传教育,加快培养新型农民。推进“富民强村”工程,构建农民增收长效机制。牢固树立全国一盘棋思想,认真落实国家区域发展总体战略,加大合作交流和对口支援力度,进一步做好服务长江三角洲、服务长江流域、服务全国的工作。 5、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城市。坚持节约发展、清洁发展、安全发展,按照建设国家循环经济试点城市的要求,继续推进各类循环经济试点工作。制定、修订地方性法规和政府规章,严格落实节能减排责任制,促进企业和全社会推广清洁生产、节约能源资源。依法淘汰落后工艺技术和生产能力,从源头上控制环境污染。加强土地集约节约利用,严格执行土地管理责任制和问责制,实施和完善“批项目、核土地”制度。积极稳妥推进资源环境价格改革,鼓励发展可再生能源和新能源。加强固体废物分类回收、再利用工作。统筹城乡环境建设,滚动实施环保三年行动计划。严格环境执法,完善能耗和环境状况公布制度,严肃处罚违法行为,促进生态环境持续好转。 (二)着力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保证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 和谐社会建设为了人民,和谐社会建设依靠人民。要坚持把群众利益放在首位,以滚动推进实事项目为重要抓手,扎扎实实地把每件实事办成群众满意的民心工程,着力解决群众普遍关心的现实问题,使和谐社会建设的成效真正体现到为群众排忧解难上,体现到实现和维护群众切身利益上。 1、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发展和谐劳动关系。坚持把扩大就业作为经济社会发展和调整经济结构的重要目标,实现经济社会发展与扩大就业良性互动,力争到2010年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左右。大力支持就业容量大的服务业、非公有制经济和中小企业发展,对就业容量大的均势产业给予必要扶持,多渠道、多方式增加就业岗位。完善促进就业的责任体系,强化政府促进就业职能,统筹做好城镇新增劳动力就业、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工作,加强大学毕业生、退役军人就业指导和服务,着力帮助零就业家庭和就业困难人员就业。深入实施“技能振兴计划”,完善政府购买培训成果的机制,加强创业培训和再就业培训。创新高技能人才培养制度和模式,缓解高技能人才短缺矛盾。规范企业裁员行为,妥善安置关闭破产和重组改制国有企业的分流职工。完善劳动关系协调机制,全面实行劳动合同制度和集体协商制度,严格执行劳动标准,加强劳动保护。完善劳动争议调处仲裁机制,强化劳动监察和劳动执法,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 2、理顺收入分配关系,健全收入分配调节机制。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加强收入分配调节,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更加注重社会公平,着力提高低收入者收入水平,逐步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有效调节过高收入,坚决取缔非法收入。合理调整最低工资、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完善劳动、资本、技术、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制度,鼓励劳动者通过自主创业、技术创新等方式提高收入。加强企业工资分配调控和指导,进一步发挥工资增长指导线、劳动力市场工资指导价位、行业人工成本信息等对工资水平的引导作用。推进企业工资集体协商制度,促进形成企业普通职工工资正常增长机制。加强对垄断行业收入分配的监管。加快推进公务员工资制度改革,规范公务员津贴补贴办法。加快事业单位改革,实行符合事业单位特点的收入分配制度。完善个人收入申报制度和信息体系建设,加强个人所得税征管。 3、完善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保障群众基本生活。完善城镇基本养老保险制度,逐步做实个人账户。完善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增强基金统筹调剂能力。完善小城镇社会保险制度,健全个人缴费机制和门急诊医疗保险办法。完善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建立逐年增长的筹资机制,实现农村养老保险基金区县级统筹,逐步提高郊区农民基本保障水平。继续推进失业、工伤、生育保险制度建设。逐步扩大外来从业人员综合保险覆盖面,维护来沪就业人员的基本权益。发挥企业年金、商业保险在健全社会保障体系中的重要作用。进一步落实高龄无保障老人基本社会保障制度和少儿学生基本医疗保障制度。加快实施大学生基本医疗保障办法和支援外省区市建设退休回沪定居人员社区帮困办法等。按照“分类施保”原则,健全城乡社会救助和帮困体系,进一步完善医疗、教育、住房等单项救助政策,探索困难群众综合帮扶机制。积极发展社会福利和慈善事业,鼓励和扶持社会力量兴办公益性福利事业和慈善事业。大力发展老龄服务事业和残疾人保障事业。继续完善抚恤优待和医疗补助标准自然增长机制。加快完善住房保障体系,通过扩大廉租住房、公有住房低租金和旧公房改造等措施,重点解决生活和居住困难家庭的安居问题,力争到2010年享受廉租住房政策的城镇生活和居住困难家庭达到10万户左右。 4、完善公共财政制度,逐步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健全公共财政体制,调整财政收支结构,把更多财政资金投向公共服务领域,加大财政在教育、卫生、文化、就业再就业服务、社会保障、生态环境、公共基础设施、社会治安等方面的投入。进一步明确市和区县的事权,健全财力与事权相匹配的财税体制。完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将财税体制改革后市级财政分享到的新增财力全部用于增加对区县的转移支付,重点向困难区县倾斜。围绕增强基层政府提供公共服务的能力,完善区县以下财政体制,改进乡镇财政收入分配办法,调整街道财政管理模式。 (三)着力发展社会事业,全面提升社会事业发展水平。 统筹经济社会发展,更加注重发展社会事业,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内在要求。要立足于确保公益、促进均衡、激发活力,优化公共资源配置,进一步完善惠及全民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努力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公共教育、卫生、文化服务的目标。 1、坚持教育优先发展,促进教育公平。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适度超前发展教育事业,深化教育综合改革,完善现代国民教育体系和终身教育体系,力争到2010年政府财政性教育投入相当于市生产总值的比例达到4%。加快义务教育普及、优质和均衡发展,重点加强郊区农村义务教育,切实提高郊区农村教师待遇和水平,实现义务教育城乡一体化发展。全面落实对经济困难和智障、残疾学生的教育资助。保障农民工子女接受义务教育。大力发展职业教育,促进职业教育与市场需求、产业发展结合。推进高等教育内涵建设,加强重点学科建设,努力建设创新型、开放型、特色型大学,推动高等教育与经济社会紧密结合、互动发展。完善助学和奖学体系,规范招生和教育收费,坚决制止教育乱收费。引导民办教育健康发展。统筹各类教育资源,大力发展社区教育,形成人人皆学、时时能学、处处可学的良好氛围和条件,创建学习型社会。 2、加强医疗卫生服务,提高人民健康水平。坚持公共医疗卫生的公益性质,深化医疗卫生体制改革,进一步明确各级政府保障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的责任。健全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体系,优化卫生资源配置,大力加强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和农村三级卫生服务网络建设,力争到2010年城区按3―5个居委会的地域或1―2万的人口设立1个服务站点,郊区每个中心村设置1个卫生室,人口规模较大或偏远地区的一般村可保留村卫生室。强化公立医院服务职能,规范医疗服务价格,加强医德医风建设,建立和谐医患关系。加强医保管理,强化医保基金统筹共济功能。建立卫生全行业管理与医保契约化管理的联动机制,加强医疗费用总量控制和医保费用总额预算管理。继续整顿和规范药品医疗器械生产流通秩序,加强食品、药品、餐饮卫生监管,保障人民群众健康安全。严格医疗机构、技术准入和人员执业资格审核,引导社会资金依法创办医疗卫生机构,支持有资质人员依法开业。大力扶持中医药发展,促进中西医结合。 3、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丰富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坚持以深化文化体制改革为动力,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推进文化事业全面繁荣和文化产业健康发展。大力建设面向基层、服务大众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形成以社区文化活动中心为主体的基层公共文化设施网络及长效运行机制,建设和完善社会化、专业化文化内容资源配送服务系统。以提高公益文化服务能力为导向,深化各类文化事业单位内部改革。发挥国有文化力量主导作用,吸引多种所有制文化力量共同参与,积极发展文化产业。按照大力发展先进文化、支持健康有益文化、努力改造落后文化、坚决抵制腐朽文化的要求,加强依法管理,优化文化市场环境。加强对重大题材文艺、出版工作的组织领导和协调服务,继续实施文艺“精品优品新品”工程。加强城乡社区体育设施建设,广泛开展全民健身活动,提高竞技体育水平。 (四)着力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保障社会公平正义。 社会公平正义是社会和谐的基本条件。要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有序发展社会主义民主,积极推进法治城市建设,巩固和发展民主团结、生动活泼、安定和谐的政治局面。 1、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切实保障人民的民主权利。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加强人大及其常委会的组织制度建设和工作制度建设,保证和支持人大及其常委会全面行使宪法和法律赋予的各项职权,保证和支持各级人大代表依法行使职权。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推进人民政协履行职能的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建设。推进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深化政务公开,对与人民群众利益密切相关的重大事项实行社会公示和社会听证。扩大基层民主,完善厂务公开、村务公开等办事公开制度,完善居委会、村委会等基层组织的民主选举制度。积极发挥社会自治功能,推行社区事务评议会、社区公共事务决策听证会、政务评议会和社区矛盾协调会等制度,保证人民依法直接行使民主权利。 2、进一步树立社会主义法制权威,夯实社会和谐的法治基础。坚持以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指导立法、执法、司法实践,深入推进依法治市,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加强科学立法、民主立法,完善推进社会事业、健全社会保障、规范社会组织、加强社会管理等方面的地方立法。全面推进依法行政,严格按照法定权限和程序行使权力、履行职责。深化行政综合执法,减少行政执法层级,健全行政执法责任追究制,完善行政复议、行政赔偿制度。加强对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加强对行政机关、司法机关的监督。拓展和规范法律服务,加强和改进法律援助工作。深入开展法制宣传教育,形成全体市民自觉学法、守法、用法的氛围。 3、完善司法体制机制,加强社会和谐的司法保障。以建设公正、高效、权威的社会主义司法制度为目标,积极稳妥推进司法体制和工作机制改革。加强刑事、民事、行政审判工作,改进执法办案的制度和方式。严格依照法定原则和程序进行诉讼活动。完善执行工作机制,加强和改进执行工作。加强司法民主建设,健全公开审判、人民陪审员、人民监督员等制度,发挥律师、公证、和解、调解、仲裁的积极作用。有序扩大法律援助的适用对象和范围,加大对困难当事人的司法救助力度。大力推行诉前调解,扩大简易程序适用范围,方便群众诉讼。规范诉讼、律师、仲裁收费。加强人权司法保护。加强政法队伍建设,确保严格、公正、文明执法。维护司法廉洁,严肃追究徇私枉法、失职渎职等行为的法律责任。 (五)着力推进和谐文化建设,夯实社会和谐的思想道德基础。 建设和谐文化,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在全社会倡导和谐理念、培育和谐精神,为和谐社会建设提供强大的精神力量。 1、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充分发挥先进文化的引领作用。坚持把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和谐文化建设的根本,融入市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贯穿现代化建设各方面。坚持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武装党员干部、教育全体市民,坚持用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凝聚力量、激发活力。加强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内涵和传播规律的研究,不断改进宣传教育方式,增强党的思想理论工作的创造力、说服力、感召力。 2、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培育文明道德风尚。在全社会广泛开展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等道德规范,培育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加强对广大党员干部的教育,促进党员干部带头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和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立德树人,扬荣抑耻。深入开展文明家庭、文明楼组、文明小区、文明社区、文明村镇等创建活动,充分用好社区学校、社区文化活动中心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等阵地,努力形成知荣辱、树新风、促和谐的文明风尚。 3、把握正确导向,营造积极健康的思想舆论氛围。坚持党管媒体原则,唱响主旋律,掌握主动权,为改革发展稳定营造良好的思想舆论氛围。新闻媒体要增强社会责任感,坚持正确舆论导向,宣传党的主张,弘扬社会正气,通达社情民意,引导社会热点,疏导公众情绪,搞好舆论监督。健全新闻发布和突发事件新闻报道机制,及时准确发布重要信息。加强对互联网媒体等新型大众传播方式的应用和管理,健全管理体制,办好重点新闻网站,提高网上舆论引导水平。发挥新闻出版、广播影视、文学艺术、社会科学在和谐社会建设中的重要作用。坚持不懈地开展“扫黄打非”。 4、广泛开展和谐创建活动,形成人人参与和谐社会建设的良好局面。抓住筹办2010年世博会的契机,突出“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主题,深入开展“知荣辱、讲文明、迎世博”市民践行公共道德教育实践活动,推动形成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社会氛围。加快政府诚信、企业诚信、个人诚信三位一体的社会诚信体系建设,增强全社会诚信意识。坚持宣传引导与管理整治并举,着力解决群众反映突出的社会公德问题,逐步消除市民行为中的陋习。继续开展“百万家庭学礼仪”活动,开展铁路、公路、航空、水运“四大门户”创建活动,开展“百城万店无假货”示范街、示范店、示范市场评选活动,开展城乡社会志愿服务活动。注重促进人的心理和谐,加强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引导人们正确对待自己、他人和社会,正确对待困难、挫折和荣誉。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和保健,健全心理咨询网络,塑造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 (六)着力加强社会管理,努力探索特大型城市社会管理新路子。 创新社会管理体制,整合社会管理资源,提高社会管理水平,是率先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迫切需要。要适应社会结构和利益格局的发展变化,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努力把上海这座特大型城市建设好、管理好。 1、加快建设服务政府、责任政府、法治政府,强化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按照转变职能、权责一致、强化服务、改进管理、提高效能的要求,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优化机构设置,推进政企分开、政资分开、政事分开和政府与中介组织分开,更加注重履行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减少和规范行政审批事项,简化办事程序,优化审批流程和后续监管。完善公共服务政策体系,提高公共服务质量,增强政府公信力。按照“以公开为原则、不公开为例外”的总体要求,完善政府信息公开制度,加快电子政务建设,加强政务信息资源开发利用,推进公共服务信息化。 2、深入推进和谐社区与和谐村镇建设,完善基层管理和服务网络。探索健全新型社区管理和服务体制,把社区建设成为管理有序、服务完善、文明祥和的社会生活共同体。充分调动城乡基层自治组织和社会组织的积极性,形成政府调控机制与社会协调机制互联、政府行政功能与社会自治组织功能互补、政府管理力量与社会调解力量互动的社会管理网络。加快社区事务受理服务中心、社区文化活动中心、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设,建立社区公共资源共建共享机制,改进社区管理和服务。完善居住证制度,逐步开展实有人口管理,加强对来沪人员的综合服务,引导来沪人员与本地居民和睦共处。 3、积极培育完善和规范发展社会组织,增强服务社会功能。坚持培育发展与管理监督并重,完善培育扶持和依法管理社会组织的政策。加大政府购买社会服务的力度,完善相应的审批、评估程序和规则,逐步将事务性、服务性工作和部分社会管理工作委托给社会组织。发挥社会组织提供服务、反映诉求、规范行为的作用,引导社会组织所联系的群体理性合法地表达利益诉求、协调相互间利益关系。发展和规范律师、公证、会计、资产评估等机构,鼓励社会力量在教育、科技、文化、卫生、体育、社会福利等领域兴办民办非企业单位。发挥行业协会、学会、商会等社会团体的社会功能,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发展和规范各类基金会,促进公益事业发展。引导各类社会组织加强自身建设,提高自律性和诚信度。 4、探索化解社会矛盾的新机制、新方法,妥善处理社会矛盾。建立健全科学有效的利益协调机制、诉求表达机制、矛盾调处机制、权益保障机制,加强公共政策社会风险评估,着力从源头上预防和化解社会矛盾。严格落实维护稳定领导责任制,强化公职人员行为失当问责制,完善以各有关职能部门为责任主体的维护稳定工作格局。认真贯彻《信访条例》,落实和完善信访工作责任制,畅通民意表达渠道,把群众利益诉求纳入制度化、规范化、法制化轨道。加强社情民意和社会舆情的收集、分析、研判,完善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制度,建立党和政府主导的维护群众权益机制,把矛盾化解在基层、解决在萌芽状态。着力解决土地征收征用、城市建设拆迁、环境保护、企业重组改制和破产、涉法涉诉中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坚决纠正损害群众利益的行为。积极预防和妥善处置人民内部矛盾引发的群体性事件,坚决打击敌对势力插手、利用人民内部矛盾进行渗透、破坏活动,切实维护群众利益和社会稳定。 5、大力推进平安建设,增强人民群众安全感。坚持打防结合、预防为主、专群结合、依靠群众的方针,以基层平安创建为重点,完善社会治安防控体系,确保社会治安大局稳定。落实社会治安实事项目,把平安建设纳入整个城市管理体系,着力形成全社会职能互补、盲区共管、漏洞共堵的新机制。完善“严打”经常性工作机制,依法严厉打击严重刑事犯罪活动,扫除黄赌毒等社会丑恶现象。深化社会治安定期评估分析工作,加强治安突出问题和治安混乱地区的经常性整治。不断扩大维护治安稳定的社会参与程度,完善治安问题发现监督机制和见义勇为表彰激励机制。落实宽严相济的刑事司法政策,加强预防和减少犯罪体系建设,完善教育挽救违法犯罪未成年人的工作平台,提高吸毒人员管理救治、社区矫正和刑释解教人员帮教安置工作效果。加强对流浪儿童、服刑人员子女的关心教育。完善政法保障机制,大力加强公安派出所、看守所、司法所、人民法庭等基层基础建设。 6、完善城市应急管理体制机制,有效应对各种风险。加强社会公共安全监管体系建设,建立健全突发事件应急反应机制,完善社会管理的风险预警系统和社会动员、危机公关及针对性的化解处置办法,不断提高保障城市公共安全和处置突发事件的能力。加强应急管理科普宣教工作,提高公众参与和自救能力。加强市应急联动中心建设,建立统一高效的应急联动平台,建设精干实用的专业应急救援队伍。强化国家安全意识,巩固国家安全的人民防线,有效应对各种传统和非传统安全威胁。强化大型活动安全保卫工作,推进反恐防范机制建设。加强消防和交通安全管理,注重地下空间的开发管理和虚拟空间的日常管理。依法加强安全生产管理,坚决遏制重特大安全事故。 (七)着力加强社会团结和睦,最大限度地激发社会活力。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既是团结和睦的社会,也是充满活力的社会。必须促进政党关系、民族关系、宗教关系、阶层关系、海内外同胞关系的和谐,巩固全市的大团结;必须充分发挥基层和群众的首创精神,激发城市的创造活力,形成万众一心实现“四个率先”、建设“四个中心”的生动局面。 1、大力营造鼓励创造创新创业的社会环境,激发全社会创造活力。贯彻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方针,完善激励创新的政策环境,坚决破除束缚创新的各种障碍,使全社会创造能量充分释放、创新成果不断涌现、创业活动蓬勃开展。牢固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观念,加大人力资本投入,加强人力资源能力建设,加速培育创新人才。积极培育城市创新文化,保护创新热情,鼓励创新实践,完善创新机制,宽容创新挫折,使一切有利于社会进步的创造才能得到发挥。改善对高新技术企业特别是科技型中小企业的信贷服务和融资环境,加快发展创业风险投资,倡导自主创业、艰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发布日期 :2006-10-18 主题词: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决定 (2006年10月11日中国共产党第十六届中央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通过) 中国共产党第十六届中央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全面分析了形势和任务,研究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若干重大问题,作出如下决定。 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重要保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党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全局出发提出的重大战略任务,反映了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内在要求,体现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 社会和谐是我们党不懈奋斗的目标。新中国成立后,我们党为促进社会和谐进行了艰辛探索,积累了正反两方面经验,取得了重要进展。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们党坚定不移地推进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积极推动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为促进社会和谐进行了不懈努力。党的十六大以来,我们党对社会和谐的认识不断深化,明确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中的地位,作出一系列决策部署,推动和谐社会建设取得新的成效。经过长期努力,我们拥有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各种有利条件。 新世纪新阶段,我们面临的发展机遇前所未有,面对的挑战也前所未有。和平、发展、合作成为时代潮流,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的趋势深入发展,科技进步日新月异。同时,国际环境复杂多变,综合国力竞争日趋激烈,影响和平与发展的不稳定不确定因素增多,我们仍将长期面对发达国家在经济科技等方面占优势的压力。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日趋完善,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不断加强,综合国力大幅度提高,人民生活显著改善,社会政治长期保持稳定。同时,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仍然是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统筹兼顾各方面利益任务艰巨而繁重。特别要看到,我国已进入改革发展的关键时期,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这种空前的社会变革,给我国发展进步带来巨大活力,也必然带来这样那样的矛盾和问题。我们党要带领人民抓住机遇、应对挑战,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推向前进,必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摆在更加突出的地位。 目前,我国社会总体上是和谐的。但是,也存在不少影响社会和谐的矛盾和问题,主要是:城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很不平衡,人口资源环境压力加大;就业、社会保障、收入分配、教育、医疗、住房、安全生产、社会治安等方面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比较突出;体制机制尚不完善,民主法制还不健全;一些社会成员诚信缺失、道德失范,一些领导干部的素质、能力和作风与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还不适应;一些领域的腐败现象仍然比较严重;敌对势力的渗透破坏活动危及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 任何社会都不可能没有矛盾,人类社会总是在矛盾运动中发展进步的。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个不断化解社会矛盾的持续过程。我们要始终保持清醒头脑,居安思危,深刻认识我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科学分析影响社会和谐的矛盾和问题及其产生的原因,更加积极主动地正视矛盾、化解矛盾,最大限度地增加和谐因素,最大限度地减少不和谐因素,不断促进社会和谐。全党同志要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一切从实际出发,自觉按规律办事,立足当前、着眼长远,量力而行、尽力而为,有重点分步骤地持续推进,切实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为贯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过程的长期历史任务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现实课题抓紧抓好。 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指导思想、目标任务和原则 我们要构建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中国共产党领导全体人民共同建设、共同享有的和谐社会。必须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按照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总要求,以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为重点,着力发展社会事业、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建设和谐文化、完善社会管理、增强社会创造活力,走共同富裕道路,推动社会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协调发展。 到二0二0年,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和主要任务是: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更加完善,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得到全面落实,人民的权益得到切实尊重和保障;城乡、区域发展差距扩大的趋势逐步扭转,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基本形成,家庭财产普遍增加,人民过上更加富足的生活;社会就业比较充分,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建立;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更加完备,政府管理和服务水平有较大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明显提高,良好道德风尚、和谐人际关系进一步形成;全社会创造活力显著增强,创新型国家基本建成;社会管理体系更加完善,社会秩序良好;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生态环境明显好转;实现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的目标,努力形成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局面。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遵循以下原则。 --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始终把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必须坚持科学发展。切实抓好发展这个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转变增长方式,提高发展质量,推进节约发展、清洁发展、安全发展,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必须坚持改革开放。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方向,适应社会发展要求,推进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改革和创新,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提高改革决策的科学性、改革措施的协调性,建立健全充满活力、富有效率、更加开放的体制机制。 --必须坚持民主法治。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实施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树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增强全社会法律意识,推进国家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活法制化、规范化,逐步形成社会公平保障体系,促进社会公平正义。 --必须坚持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可承受的程度统一起来,维护社会安定团结,以改革促进和谐、以发展巩固和谐、以稳定保障和谐,确保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安定有序、国家长治久安。 --必须坚持在党的领导下全社会共同建设。坚持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发挥党的领导核心作用,维护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形成促进和谐人人有责、和谐社会人人共享的生动局面。 三、坚持协调发展,加强社会事业建设 社会要和谐,首先要发展。社会和谐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取决于发展的协调性。必须坚持用发展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不断为社会和谐创造雄厚的物质基础。同时,更加注重解决发展不平衡问题,更加注重发展社会事业,推动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一)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促进城乡协调发展。贯彻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加快建立有利于改变城乡二元结构的体制机制,推进农村综合改革,促进农业不断增效、农村加快发展、农民持续增收。坚持农村基本经营制度,保障农民土地承包经营的各项权利,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增强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服务功能。强化支农惠农政策,增加国家对农业和农村投入,完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加快农业科技进步,推进现代农业建设,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调整优化农村经济结构,积极稳妥地推进城镇化,发展壮大县域经济。加大扶贫力度,完善扶贫机制,加快改善贫困农民生产生活条件。各级政府要把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的重点转向农村,国家财政新增教育、卫生、文化等事业经费和固定资产投资增量主要用于农村,逐步加大政府土地出让金用于农村的比重。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从严控制征地规模,加快征地制度改革,提高补偿标准,探索确保农民现实利益和长期稳定收益的有效办法,解决好被征地农民的就业和社会保障。加强对农民的宣传教育,加快培养新型农民,充分发挥广大农民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主体作用。 (二)落实区域发展总体战略,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继续推进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促进中部地区崛起,鼓励东部地区率先发展,形成分工合理、特色明显、优势互补的区域产业结构,推动各地区共同发展。加大对欠发达地区和困难地区的扶持。中央财政转移支付资金重点用于中西部地区,尽快使中西部地区基础设施和教育、卫生、文化等公共服务设施得到改善,逐步缩小地区间基本公共服务差距。加大对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贫困地区以及粮食主产区、矿产资源开发地区、生态保护任务较重地区的转移支付,加大对人口较少民族的支持。支持经济发达地区加快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和产业转移,扶持中西部地区优势产业项目,加快这些地区的资源优势向经济优势转变。鼓励东部地区带动和帮助中西部地区发展,扩大发达地区对欠发达地区和民族地区的对口援助,形成以政府为主导、市场为纽带、企业为主体、项目为载体的互惠互利机制。继续发挥经济特区、上海浦东新区作用,推进天津滨海新区等条件较好地区开发开放。建立健全资源开发有偿使用制度和补偿机制,对资源衰退和枯竭的困难地区经济转型实行扶持措施。 (三)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发展和谐劳动关系。把扩大就业作为经济社会发展和调整经济结构的重要目标,实现经济发展和扩大就业良性互动。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服务业、非公有制经济、中小企业,多渠道、多方式增加就业岗位。实行促进就业的财税金融政策,积极支持自主创业、自谋职业。健全面向全体劳动者的职业技能培训制度,加强创业培训和再就业培训。深化户籍、劳动就业等制度改革,逐步形成城乡统一的人才市场和劳动力市场,完善人员流动政策,规范发展就业服务机构。强化政府促进就业职能,统筹做好城镇新增劳动力就业、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工作,加强大学毕业生、退役军人就业指导和服务。扩大再就业政策扶持范围,健全再就业援助制度,着力帮助零就业家庭和就业困难人员就业。完善劳动关系协调机制,全面实行劳动合同制度和集体协商制度,确保工资按时足额发放。严格执行国家劳动标准,加强劳动保护,健全劳动保障监察体制和劳动争议调处仲裁机制,维护劳动者特别是农民工合法权益。 (四)坚持教育优先发展,促进教育公平。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大力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深化教育改革,提高教育质量,建设现代国民教育体系和终身教育体系,保障人民享有接受良好教育的机会。坚持公共教育资源向农村、中西部地区、贫困地区、边疆地区、民族地区倾斜,逐步缩小城乡、区域教育发展差距,推动公共教育协调发展。明确各级政府提供教育公共服务的职责,保证财政性教育经费增长幅度明显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增长幅度,逐步使财政性教育经费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达到4%。普及和巩固九年义务教育,落实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在农村并逐步在城市免除义务教育学杂费,全面落实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免费提供课本和补助寄宿生生活费政策,保障农民工子女接受义务教育。加快发展城乡职业教育和培训网络,努力使劳动者人人有知识、个个有技能。保持高等院校招生合理增长,注重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创造能力和就业能力、创业能力。完善高等教育和高中阶段国家奖学金、助学金制度,落实国家助学贷款政策,鼓励社会捐资助学。规范学校收费项目和标准,坚决制止教育乱收费。切实减轻中小学生课业负担。提高师资特别是农村师资水平。改进学校思想政治工作和管理工作,提高师生思想道德素质。引导民办教育健康发展。积极发展继续教育,努力建设学习型社会。 (五)加强医疗卫生服务,提高人民健康水平。坚持公共医疗卫生的公益性质,深化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强化政府责任,严格监督管理,建设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卫生保健制度,为群众提供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加强公共卫生体系建设,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发展妇幼卫生事业,加强医学研究,提高重大疾病预防控制能力和医疗救治能力。健全医疗卫生服务体系,重点加强农村三级卫生服务网络和以社区卫生服务为基础的新型城市卫生服务体系建设,落实经费保障措施。实施区域卫生发展规划,整合城乡医疗卫生资源,建立城乡医院对口支援、大医院和社区卫生机构双向转诊、高中级卫生技术人员定期到基层服务制度,加强农村医疗卫生人才培养。推进医疗机构属地化和全行业管理,理顺医药卫生行政管理体制,推行政事分开、管办分开、医药分开、营利性与非营利性分开。强化公立医院公共服务职能,加强医德医风建设,规范收支管理,纠正片面创收倾向。建立国家基本药物制度,整顿药品生产和流通秩序,保证群众基本用药。加强食品、药品、餐饮卫生监管,保障人民群众健康安全。严格医疗机构、技术准入和人员执业资格审核,引导社会资金依法创办医疗卫生机构,支持有资质人员依法开业,方便群众就医。大力扶持中医药和民族医药发展。 (六)加快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满足人民群众文化需求。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坚持把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作为保障人民文化权益的主要途径,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共同发展。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形成富有活力的文化管理体制和文化产品生产经营机制。加强公益性文化设施建设,鼓励社会力量捐助和兴办公益性文化事业,加快建立覆盖全社会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优先安排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文化建设??综合文化站(室)工程、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完善文化产业政策,培育国有和国有控股骨干文化企业,鼓励非公有资本依法进入文化产业,以重大文化产业项目带动发展,推动集约化经营,提供价格合理、形式多样的文化产品和服务,增强文化产品国际竞争力。加强文化遗产保护。加强城乡社区体育设施建设,广泛开展全民健身活动,提高竞技体育水平。 (七)加强环境治理保护,促进人与自然相和谐。以解决危害群众健康和影响可持续发展的环境问题为重点,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优化产业结构,发展循环经济,推广清洁生产,节约能源资源,依法淘汰落后工艺技术和生产能力,从源头上控制环境污染。实施重大生态建设和环境整治工程,有效遏制生态环境恶化趋势。统筹城乡环境建设,加强城市环境综合治理,改善农村生活环境和村容村貌。加快环境科技创新,加强污染专项整治,强化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重点搞好水、大气、土壤等污染防治。完善有利于环境保护的产业政策、财税政策、价格政策,建立生态环境评价体系和补偿机制,强化企业和全社会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责任。完善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和管理体系,严格环境执法,加强环境监测,定期公布环境状况信息,严肃处罚违法行为。稳定人口低生育水平,有效治理出生人口性别比升高等问题,提高出生人口素质。 四、加强制度建设,保障社会公平正义 社会公平正义是社会和谐的基本条件,制度是社会公平正义的根本保证。必须加紧建设对保障社会公平正义具有重大作用的制度,保障人民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方面的权利和利益,引导公民依法行使权利、履行义务。 (一)完善民主权利保障制度,巩固人民当家作主的政治地位。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依法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积极稳妥地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健全民主制度,丰富民主形式,实现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保障人民享有广泛的民主权利。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从各个层次扩大公民有序的政治参与,保障人民依法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和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推进决策科学化、民主化,深化政务公开,依法保障公民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扩大基层民主,完善厂务公开、村务公开等办事公开制度,完善基层民主管理制度,发挥社会自治功能,保证人民依法直接行使民主权利。 (二)完善法律制度,夯实社会和谐的法治基础。维护社会主义法制的统一和尊严,树立社会主义法制权威。坚持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尊重和保障人权,依法保证公民权利和自由。坚持科学立法、民主立法,完善发展民主政治、保障公民权利、推进社会事业、健全社会保障、规范社会组织、加强社会管理等方面的法律法规。加快建设法治政府,全面推进依法行政,严格按照法定权限和程序行使权力、履行职责,健全行政执法责任追究制度,完善行政复议、行政赔偿制度。加强对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加强对行政机关、司法机关的监督。拓展和规范法律服务,加强和改进法律援助工作。深入开展法制宣传教育,形成全体公民自觉学法守法用法的氛围。 (三)完善司法体制机制,加强社会和谐的司法保障。坚持司法为民、公正司法,推进司法体制和工作机制改革,建设公正、高效、权威的社会主义司法制度,发挥司法维护公平正义的职能作用。完善诉讼、检察监督、刑罚执行、教育矫治、司法鉴定、刑事赔偿、司法考试等制度。加强司法民主建设,健全公开审判、人民陪审员、人民监督员等制度,发挥律师、公证、和解、调解、仲裁的积极作用。加强司法救助,对贫困群众减免诉讼费。健全巡回审判,扩大简易程序适用范围,落实当事人权利义务告知制度,方便群众诉讼。规范诉讼、律师、仲裁收费。加强人权司法保护,严格依照法定原则和程序进行诉讼活动。完善执行工作机制,加强和改进执行工作。维护司法廉洁,严肃追究徇私枉法 (四)完善公共财政制度,逐步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健全公共财政体制,调整财政收支结构,把更多财政资金投向公共服务领域,加大财政在教育、卫生、文化、就业再就业服务、社会保障、生态环境、公共基础设施、社会治安等方面的投入。进一步明确中央和地方的事权,健全财力与事权相匹配的财税体制。完善中央和地方共享税分成办法,加大财政转移支付力度,促进转移支付规范化、法制化。保障各级政权建设需要。完善财政奖励补助政策和省以下财政管理体制,着力解决县乡财政困难,增强基层政府提供公共服务能力。逐步增加国家财政投资规模,不断增强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供给能力。 (五)完善收入分配制度,规范收入分配秩序。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加强收入分配宏观调节,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更加注重社会公平,着力提高低收入者收入水平,逐步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有效调节过高收入,坚决取缔非法收入,促进共同富裕。通过扩大就业、建立农民增收减负长效机制、健全最低工资制度、完善工资正常增长机制、逐步提高社会保障标准等举措,提高低收入者收入水平。完善劳动、资本、技术、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制度。健全国家统一的职务与级别相结合的公务员工资制度,规范地区津贴补贴标准,完善艰苦边远地区津贴制度。加快事业单位改革,实行符合事业单位特点的收入分配制度。加强企业工资分配调控和指导,发挥工资指导线、劳动力市场价位、行业人工成本信息对工资水平的引导作用。规范国有企业经营管理者收入,确定管理者与职工收入合理比例。加快垄断行业改革,调整国家和企业分配关系,完善并严格实行工资总额控制制度。建立健全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制度,保障所有者权益。实行综合与分类相结合的个人所得税制度,加强征管和调节。 (六)完善社会保障制度,保障群众基本生活。适应人口老龄化、城镇化、就业方式多样化,逐步建立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慈善事业相衔接的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多渠道筹集社会保障基金,加强基金监管,保证社会保险基金保值增值。完善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强化保险基金统筹部分征缴,逐步做实个人账户,积极推进省级统筹,条件具备时实行基本养老金基础部分全国统筹。加快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逐步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有条件的地方探索建立多种形式的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完善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建立以大病统筹为主的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发展社会医疗救助。加快推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推进失业、工伤、生育保险制度建设。加快建立适应农民工特点的社会保障制度。加强对困难群众的救助,完善城市低保、农村五保供养、特困户救助、灾民救助、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等制度。完善优抚安置政策。发展以扶老、助残、救孤、济困为重点的社会福利。发扬人道主义精神,发展残疾人事业,保障残疾人合法权益。发展老龄事业,开展多种形式的老龄服务。发展慈善事业,完善社会捐赠免税减税政策,增强全社会慈善意识。发挥商业保险在健全社会保障体系中的重要作用。拓宽资金筹集渠道,加快廉租住房建设,规范和加强经济适用房建设,逐步解决城镇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 五、建设和谐文化,巩固社会和谐的思想道德基础 建设和谐文化,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任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建设和谐文化的根本。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弘扬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借鉴人类有益文明成果,倡导和谐理念,培育和谐精神,进一步形成全社会共同的理想信念和道德规范,打牢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思想道德基础。 (一)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形成全民族奋发向上的精神力量和团结和睦的精神纽带。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构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坚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和精神文明??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武装全党、教育人民,用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凝聚力量、激发活力,倡导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加强国情和形势政策教育,不断增强对中国共产党领导、社会主义制度、改革开放事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信念和信心。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增强党的思想理论工作的创造力、说服力、感召力。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尊重差异,包容多样,最大限度地形成社会思想共识。 (二)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培育文明道德风尚。坚持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树立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等道德规范,开展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教育,加强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在全社会形成知荣辱、讲正气、促和谐的风尚,形成男女平等、尊老爱幼、扶贫济困、礼让宽容的人际关系。普及科学知识,弘扬科学精神,养成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发扬艰苦奋斗精神,提倡勤俭节约,反对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弘扬我国传统文化中有利于社会和谐的内容,形成符合传统美德和时代精神的道德规范和行为规范。加强政务诚信、商务诚信、社会诚信建设,增强全社会诚实守信意识。 (三)坚持正确导向,营造积极健康的思想舆论氛围。正确的思想舆论导向是促进社会和谐的重要因素。新闻出版、广播影视、文学艺术、社会科学,要坚持正确导向,唱响主旋律,为改革发展稳定营造良好思想舆论氛围。新闻媒体要增强社会责任感,宣传党的主张,弘扬社会正气,通达社情民意,引导社会热点,疏导公众情绪,搞好舆论监督。健全突发事件新闻报道机制,及时发布准确信息。加强对互联网等的应用和管理,理顺管理体制,倡导文明办网、文明上网,使各类新兴媒体成为促进社会和谐的重要阵地。哲学社会科学要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重大现实问题研究为主攻方向,发挥认识世界、传承文明、创新理论、咨政育人、服务社会的作用。文学艺术要弘扬真善美,创作生产更多陶冶情操、愉悦身心的优秀作品,丰富群众文化生活。坚持不懈地开展“扫黄打非”。 (四)广泛开展和谐创建活动,形成人人促进和谐的局面。着眼于增强公民、企业、各种组织的社会责任,把和谐社区、和谐家庭等和谐创建活动同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结合起来,突出思想教育内涵,广泛吸引群众参与,推动形成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社会氛围。以相互关爱、服务社会为主题,深入开展城乡社会志愿服务活动,建立与政府服务、市场服务相衔接的社会志愿服务体系。注重促进人的心理和谐,加强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引导人们正确对待自己、他人和社会,正确对待困难、挫折和荣誉。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和保健,健全心理咨询网络,塑造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 六、完善社会管理,保持社会安定有序 加强社会管理,维护社会稳定,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必须创新社会管理体制,整合社会管理资源,提高社会管理水平,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在服务中实施管理,在管理中体现服务。 (一)建设服务型政府,强化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为人民服务是各级政府的神圣职责和全体公务员的基本准则。按照转变职能、权责一致、强化服务、改进管理、提高效能的要求,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优化机构设置,更加注重履行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以发展社会事业和解决民生问题为重点,优化公共资源配置,注重向农村、基层、欠发达地区倾斜,逐步形成惠及全民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创新公共服务体制,改进公共服务方式,加强公共设施建设。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进一步减少和规范行政审批事项,简化办事程序,创新管理制度,为群众和基层提供方便快捷优质服务。推行政务公开,加快电子政务建设,推进公共服务信息化,及时发布公共信息,为群众生活和参与经济社会活动创造便利条件。完善公共服务政策体系,提高公共服务质量,增强政府公信力。推??务。加强市场监管,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 (二)推进社区建设,完善基层服务和管理网络。全面开展城市社区建设,积极推进农村社区建设,健全新型社区管理和服务体制,把社区建设成为管理有序、服务完善、文明祥和的社会生活共同体。完善居(村)民自治,支持居(村)民委员会协助政府做好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工作,发挥驻区单位、社区民间组织、物业管理机构、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在社区建设中的积极作用,实现政府行政管理和社区自我管理有效衔接、政府依法行政和居民依法自治良性互动。加强流动人口服务和管理,促进流动人口同当地居民和睦相处。完善社区公共服务,开展社区群众性自助和互助服务,发展社区服务业。 (三)健全社会组织,增强服务社会功能。坚持培育发展和管理监督并重,完善培育扶持和依法管理社会组织的政策,发挥各类社会组织提供服务、反映诉求、规范行为的作用。发展和规范律师、公证、会计、资产评估等机构,鼓励社会力量在教育、科技、文化、卫生、体育、社会福利等领域兴办民办非企业单位。发挥行业协会、学会、商会等社会团体的社会功能,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发展和规范各类基金会,促进公益事业发展。引导各类社会组织加强自身建设,提高自律性和诚信度。 (四)统筹协调各方面利益关系,妥善处理社会矛盾。适应我国社会结构和利益格局的发展变化,形成科学有效的利益协调机制、诉求表达机制、矛盾调处机制、权益保障机制。坚持把改善人民生活作为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的结合点,正确把握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现阶段群众的共同利益和不同群体的特殊利益的关系,统筹兼顾各方面群众的关切。拓宽社情民意表达渠道,推行领导干部接待群众制度,完善党政领导干部和党代表、人大代表、政协委员联系群众制度,健全信访工作责任制,建立全国信访信息系统,搭建多种形式的沟通平台,把群众利益诉求纳入制度化、规范化、法制化的轨道。健全社会舆情汇集和分析机制,完善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制度,建立党和政府主导的维护群众权益机制,实现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有机结合,更多采用调解方法,综合运用法律、政策、经济、行政等手段和教育、协商、疏导等办法,把矛盾化解在基层、解决在萌芽状态。着力解决土地征收征用、城市建设拆迁、环境保护、企业重组改制和破产、涉法涉诉中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坚决纠正损害群众利益的行为。坚持依法办事、按政策办事,发挥思想政治工作优势,积极预防和妥善处置人民内部矛盾引发的群体性事件,维护群众利益和社会稳定。 (五)完善应急管理体制机制,有效应对各种风险。建立健全分类管理、分级负责、条块结合、属地为主的应急管理体制,形成统一指挥、反应灵敏、协调有序、运转高效的应急管理机制,有效应对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社会安全事件,提高危机管理和抗风险能力。按照预防与应急并重、常态与非常态结合的原则,建立统一高效的应急信息平台,建设精干实用的专业应急救援队伍,健全应急预案体系,完善应急管理法律法规,加强应急管理宣传教育,提高公众参与和自救能力,实现社会预警、社会动员、快速反应、应急处置的整体联动。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完善安全生产体制机制、法律法规和政策措施,加大投入,落实责任,严格管理,强化监督,坚决遏制重特大安全事故。 (六)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增强人民群众安全感。坚持打防结合、预防为主、专群结合、依靠群众的方针,完善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广泛开展平安创建活动,把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措施落实到基层,确保社会治安大局稳定。依法严厉打击严重刑事犯罪活动,着力整治突出治安问题和治安混乱地区,扫除黄赌毒等社会丑恶现象,坚决遏制刑事犯罪高发势头。实施宽严相济的刑事司法政策,改革未成年人司法制度,积极推行社区矫正。加强对流浪儿童、服刑人员子女的关心教育,强化吸毒人员感化和管理,改进刑释解教人员帮教安置工作。完善政法保障机制,加强公安派出所、司法所、人民法庭等基层基础建设,改革和加强社区警务工作,打造服务群众、维护稳定的第一线平台。坚持执法为民,加强政法队伍建设,确保政法队伍严格、公正、文明执法,始终忠于党、忠于祖国、忠于人民、忠于法律。 (七)加强国家安全工作和国防建设,保障国家稳定安全。增强国家安全意识,完善国家安全战略,健全科学、协调、高效的工作机制,有效应对各种传统安全威胁和非传统安全威胁,严厉打击境内外敌对势力的渗透、颠覆、破坏活动,确保国家政治安全、经济安全、文化安全、信息安全。坚持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坚持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协调发展,全面推进军队革命化、现代化、正规化建设,推进中国特色军事变革,坚持积极防御的战略方针,抓紧做好军事斗争准备,提高应对危机、维护和平,遏制战争、打赢战争的能力,努力为党巩固执政地位提供重要力量保证,为维护国家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提供坚强安全保障,为维护国家利益提供有力战略支撑,为维护世界和平与促进共同发展发挥重要作用,坚定不移地捍卫国家安全统一和领土完整。加强武装警察部队全面建设。增强国防意识,完善国防动员体制机制,深入开展双拥共建工作,巩固军政军民团结。 七、激发社会活力,增进社会团结和睦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既是充满活力的社会,也是团结和睦的社会。必须最大限度地激发社会活力,促进政党关系、民族关系、宗教关系、阶层关系、海内外同胞关系的和谐,巩固全国各族人民的大团结,巩固海内外中华儿女的大团结。 (一)增强全社会创造活力,形成万众一心共创伟业的生动局面。贯彻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方针,发挥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使全社会创造能量充分释放、创新成果不断涌现、创业活动蓬勃开展。坚持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的观点,党和政府的重大决策和工作部署都要从人民群众的创造性实践中汲取智慧、经受检验,都要依靠人民群众付诸实践、取得实效。坚持发挥生产力作为最活跃最革命因素的决定性作用,坚定不移地通过深化改革破除各种障碍,完善公平竞争机制,健全现代产权制度,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坚持把创新精神贯穿到治国理政的各个环节,使一切有利于社会进步的创造才能得到发挥,保护创新热情,鼓励创新实践,完善创新机制,宽容创新挫折,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弘扬自力更生、顽强拼搏、团结协作精神,倡导自主创业、艰苦创业、和谐创业,营造鼓励人们干事业、支持人们干成事业的社会环境,共同致力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 (二)巩固和壮大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充分调动各方面积极性。高举爱国主义和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发挥统一战线在促进社会和谐中的独特优势,支持人民政协围绕团结和民主两大主题履行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的职能,发挥协调关系、汇集力量、建言献策、服务大局的作用,加强各党派、各团体、各民族、各阶层、各界人士的团结和谐。贯彻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的方针,加强同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合作共事,不断发展我国社会主义多党合作事业。坚持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阶级的方针,发挥包括知识分子在内的工人阶级、广大农民推动经济社会发展根本力量的作用,鼓励和支持包括新的社会阶层在内的全体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为经济社会发展贡献力量。认真贯彻落实党的民族政策,牢牢把握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主题,广泛开展民族团结进步活动,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使各族人民和睦相处、和衷共济、和谐发展。全面贯彻党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依法管理宗教事务,坚持独立自主自办的原则,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加强信教群众同不信教群众、信仰不同宗教群众的团结,发挥宗教在促进社会和谐方面的积极作用。 (三)加强海内外中华儿女的团结,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奋斗。坚持“一国两制”、“港人治港”、“澳人治澳”、高度自治的方针,严格按照特别行政区基本法办事,在爱国爱港、爱国爱澳旗帜下,团结港澳各界人士,维护香港、澳门长期繁荣稳定。贯彻“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基本方针和现阶段发展两岸关系、推进祖国和平统一进程的八项主张,坚持一个中国原则决不动摇、争取和平统一的努力决不放弃、贯彻寄希望于台湾人民的方针决不改变、反对“台独”分裂活动决不妥协。围绕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主题,加强两岸人员往来和经济文化交流合作,支持海峡西岸和其他台商投资相对集中地区的经济发展,推进两岸直接“三通”,尽最大努力为两岸同胞谋和平、谋发展、谋福祉,使两岸同胞感情更融洽、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