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青浦高级中学夏桂林老师
青浦高级中学 李娜
一个不息的进取者;
一个执着的奉献者;
一个师爱的传播者;
一个积极的教改者;
在他身上坚毅着共产党员的责任,闪耀着教育工作者的光辉;弹指一挥间,他已在教师的岗位上辛勤了几十年,几十年的工作苍老了他的脸,疲惫了他的身躯,也灿烂了他的生命。他就是夏桂林老师,桃李满天下的夏老师。
不息的进取者
四十年来,他从没请过一次病假一次事假,即使在动乱的年代里,他仍然执着于乡下办学,使一批失去学习机会的农民子弟受到良好的教育,不是他钢铸铁打,不是他无家无室,而是学校成了他生命中最不能割舍的一部分,与他血脉相连。
看看他所获得的荣誉:
1979年 青浦县先进教育工作者
1981年 上海市优秀人民教师
1982年 上海市五讲四美先进教师
1983年 青浦县先进工作者
1985年 青浦县科研成果二等奖
1986年 县记功奖励
1988年 上海市园丁奖二等奖、青浦县第二届教科研成果二等奖
1989年 全国优秀教师
1990年 上海市优秀辅导老师
1991年 全国第二届中学社团评比二等奖
1992年 上海市花季的耕耘教师征文二等奖
1994年 青浦第五届教科研成果二等奖
1995年 上海教育学院校长培训新风奖、青浦县文化建设活动优秀工作者、全国第一届成语知识竞赛指导一等奖
1996年 县青杏科技图书馆十周年征文一等奖
1997年 上海市“爱的教育”读书优秀组织奖
1999年 区“中青年骨干教师培养工程”指导老师
2000年 上海市中小学影视教育先进个人、上海市“我心目中的好校长”提名、上海市“我喜爱的好老师”提名、2000年度大江园丁奖
2001年 第六届国际华文教育论坛论文一等奖、第六届国际华文教育科研奖
2002年 青浦区拥军优属先进工作者、上海市建党80周年影评征文一等奖
2003年 上海市拥军优属模范
2004年 青浦区师德标兵
2005年 上海市重点中学论辩赛优秀指导老师
……
这些荣誉足以让许许多多的普通教师止步不前,这些荣誉足够成为一个教师享尽一生的无价财富,但他却置这些成绩于不顾,大踏步地前行在通往杏坛之峰的道路上,他,是一位不息的进取者。
执着的奉献者
四十年来,他执着着他的执着,奉献着他的奉献,那么无怨无悔,多少个日子,他都没有任何报酬地坚守在自己不必坚守的岗位上,超越了他作为一个教师的职责范围,因为他心中有爱。
夏老师爱生如子,令人钦佩。他传递着一个教育工作者的无私。
他经常到学生食堂去看学生就餐的情况。有一次他看到学生小沈吃几毛钱的蔬菜而舍不得吃鱼吃肉,一了解原来她父亲死于车祸,就靠母亲一个在田里干活,有祖父祖母,还有一个妹妹在读初中。夏老师心里难过极了,回到教导处,一个一个地查看学生档案,了解哪些是孤儿,哪些丧失父母,然后在行政会上提出了人民助学金甲等发放对象应该首先是家庭破残的学生,此举马上得到了实施。以后,每个月他都用自己的稿费、奖金购买菜票,送给四个特别困难的学生,经常为他们换洗被褥、添置衣物,为其中的两位学生家长奔走、落实工作,以改善家庭经济条件。
有一位同学小陈,父母都是农民,兄弟三个,两位老人,家中除了床铺、饭桌之外别无它物。为了挣钱,小陈经常下河捕鱼捉虾,为了省钱,他每顿吃方便面,弄得面黄肌瘦。家访时,夏老师了解到了他家的情况,从此就给予了他特别的关注,为他付出了许多,他也非常有志气,一直是个品学兼优的学生,高三时入了党,大学里成为支部委员。
小勇同学患有青春期心脏早搏,一度十分悲观消沉。夏老师一面安慰开导,一面帮助四处求医。医生配了中药,夏老师就天天点个煤油炉子帮小勇煎药。后来他决定休学,夏老师又掏钱叫出租车送他,而后多次上门探望,病愈后又接小勇复考。小勇成绩优秀,有很多可选择的学校却立志报考师范大学,他说这是受夏老师的影响,今后一定要做夏老师那样的老师。
小王满头浓密的黑发突然成片脱落,这对小伙子是个不小的打击。夏老师也是万分焦急,每天煎药、梳洗、用姜片擦头皮,一直到头顶重新长出黑发。
小张在南京航大就读,夏老师从他的来信中发觉该生思想上十分悲观、消沉,心里十分不安。正巧学校组织班主任去南京学习考察,夏老师放弃了全部游览的机会,去航大找小张谈心做工作,终于解开了思想疙瘩,让他全面完成了学业,走上了工作岗位。
由于高考发挥不正常,只考取大专的小戴同学,心情一直非常压抑,觉得抬不起头,加上家境困难,产生了轻生念头,竟用眼镜玻璃切割手腕。获救后,夏老师立即一次次地上门探望,做疏导工作,针对小戴同学喜爱文学的特点,讲杰克・伦敦的《热爱生命》、欧・亨利的《最后一片叶子》、秦牧的《人与狼的搏斗》;讲青年应该怎样正确对待自己的前途;讲为人子应该怎样做才对得起父亲母亲等,帮助他树立生活的信念,现在已经有了一个幸福的家庭。
小陆全身患了黄水疮,奇痒难忍、痛苦不堪,夏老师为他延医配药,帮他擦洗、敷药、晒被、消毒,一个星期后才痊愈。
一次晚自修刚下课,值班的夏老师看到一个学生伏在桌子上不走,知道是生病了,二话没说就背着学生进医院,累得一身是汗,喘着大气,喉咙里都感觉到血腥气了。诊断后,医生让他住进观察室补液,夏老师扶着学生了服侍了整整一夜。同室病友们问:“这是你的儿子?”夏老师说:“这是我的学生。”引来了一片唏嘘赞叹之声。
2003年非典时期,夏老师就住在学生宿舍,好让学生情绪安定,众志成城,防非抗典。先后曾有八名学生有发热症状,夏老师坚持一个人陪同他们上医院,不要别人接触。舍务老师感动地说,有夏老师在,我们的心都定了。学校有很多外省市学生,夏老师不但关心他们的思想、学业,还关心他们的饮食起居,和他们一起过五一,过国庆,过中秋,过春节。这些年来,夏老师已没有了双休,没有了节假日,天天在学校,夜夜住宿舍。他以自己崇高的师德和人格魅力赢得了学生的信任和好评。
86届的学生曾送给他一块匾,上面写着“爱生如子,师恩如灯”八个大字,不正真实而确切地概括了夏老师高尚的师德风范?
师恩如灯,感人肺腑。长期担任学校德育工作的他,碰到最多的是学校的后进生,而转化后进生也成了他担负的一项重头工作,夏老师的教育工作特别富有艺术,令人叹服。
八十年代初的一次开学时,学生小李把父亲每月48元工资写成“4108”元。班主任不相信,去问小李是怎么回事?小李解释说:“4.10.8元,一点也不错嘛。”“文革”对教育造成的严重后果,真让人心酸至极。和小李经常在一起的十来个学生,个个油里油气,自由散漫,一胡闹简直能把学校搞成一锅粥。为此,夏老师犯了心思:用什么办法才能把他们教育好呢?对这群学生来说,训斥、讽刺、挖苦、白眼,甚至家长的谩骂、痛打,都已领受惯了,早已起不了任何“教育”的作用。一个大大的问号充塞在他的脑际,怎么办?夏老师在自己的读书笔记中看到印度大诗人泰戈尔的一句话,顿时大受启发:“不是槌的打击,乃是水的载歌载舞,使鹅卵石臻于完美。”是啊,如果我们能时时、事事、处处使教育本身的过程成为一种“载歌载舞”的美的体验,美的陶冶,那么,毋庸置疑,人的素质即会随之提高。
于是,夏老师把这群学生组织起来,为他们补课。跟其中的两个“头头”一起住在学校里交上了朋友。每当课余、假日,夏老师就带领他们出去玩,去田野、河畔,去村庄、集市,边观赏边讲述知识边介绍诗文。如看过参天的银杏,读郭沫若的《银杏》;看过古桥下的流水,读杜荀鹤的《姑苏行》和茅以升的《中国的石拱桥》;看过月华的披照,读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和朱自清的《荷塘月色》。听震耳的雷鸣,读张维民的《春雷》和高尔基的《海燕》;听淀山湖的涛声,读鲁彦的《听潮》和范仲淹的《岳阳楼记》;听夏夜的蛙鸣,读辛弃疾的《行黄沙道中》和袁鹰的《蛙赋》;听?乃的桨声,读朱自清和俞平伯的同名散文《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一弯流水斜阳外,几缕炊烟老屋中”;“风摇竹影有声车,雨打梅花无字诗”;“又是一年芳草绿,依然十里杏花红”那浓郁的诗情画意,让学生们深深陶醉。除此之外,夏老师还组织读书会,把家里的书借给学生,读完后互相交流。最难忘那个暑假,每当夜晚,在学校的操场上,凉风习习,流萤点点,大家围坐着,拍打着薄扇,漫谈着《桌娅和舒拉的故事》、《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牛虻》、《斯巴达克思》等,真是自然人文,相互辉映,精心安排,引人入胜,足足有一年,天天如此。学生们的笔记本、讲义积了厚厚的一叠,他们第一次发现世界是这么美好;第一次领悟到人生多么需要充实。他们对夏老师说:“我们早一点交往就好了。”大有相见恨晚之感。有一天夜晚,夏老师到一个“头头”家去,意外地发现这个学生在自己装订的白报纸本子上抄写长篇小说《红岩》,已经抄了大半部。学生拍着这本书激动地说:“这样的人才是真正的人!”听到这里,夏老师的眼泪禁不住夺眶而出:这些心灵有着累累伤痕的学生终于懂得了人生的意义!要知道,真正的人生,不是从婴儿开始,也不是从幼小的童年开始,而是从能严肃地思考开始。一年来,自己的心血没有白费啊!
夏老师曾经说过:只要我们坚持用爱的心灵去召唤,用美的教育去感化,再差的学生都会成器。从这个意义上说,老师心里无差生。对一个教育工作者来说是多么富有启迪。
小周早恋了,小赵早恋了,小王早恋了。他们各自怀着好奇、喜悦,更多的则是苦恼的心情,找到了夏老师,邀请他一起在月下漫步。小周脾气直爽,快人快语:“我们不把您当作老师,而是把你当作朋友,才谈这样的事情。”夏老师先是一怔,接着热情地跟学生谈开了,通过交谈了解到了少男少女们心中的秘密。站在夏老师面前的小周经常失眠,眼圈都隐隐发黑了;而小赵则坦率地说他们俩已到了“非你不娶”,“非他不嫁”的地步;小王较内向,对自己成绩一落千丈的现状感到十分焦急、自责却又不能自拔……夏老师丝毫没有训斥他们,而是从青少年的生理变化、生理特点等方面肯定了青年男女相悦相爱的必然性、合理性,表示非常理解。接着开导学生为什么早恋不好,生命的花期只有一次,必须万分珍惜才是;最后指出不必要背有沉重的负疚感和自责心,懂得了道理正确对待……夜凉如水,时间已过十点,心扉敞开,学生们感到十分满意,表示一定要克服感情上的冲动,做出理智的选择。当天深夜,夏老师还不知疲倦地给这几位学生朋友每人写了一封信,感谢学生的一片友爱和信赖,要求能经常写信笔谈。半年后,这几位学生分别考上了医科大学、上海大学、同济大学。直到现在,他们大学都毕业了,还保持着朋友式的通信关系。
……
这样 “春风化雨”般的教育案例还有很多,道不完也说不尽,引人深思,并一次次地敲击、震撼着每一个教育工作者的心灵。
师爱的传播者
夏老师爱军营中那群渴求知识的子弟兵,他将师爱从校园向军营传播。
在上海武警总队五支队的军营里,夏老师正在给战士们上课。自从接到上课通知,夏老师这只高速运转的陀螺从繁忙的校领导工作、教学工作中挤出时间,准时而高质量地为战士们上课,因为他深深懂得培养军队“四有”人才对国防现代化的重要意义,因为他深深懂得国防现代化对世界“和平与发展”两大主题的重要意义。一幕幕感人的故事展开在这里……
他在教学上呕心沥血。为了尽快提高战士们的阅读、写作水平,夏老师自己动手写记叙性范文,把七种描写方法组合成“七巧板”,创意连连,变化无穷,大大激发了战士们的写作兴趣。他又自己动手写议论文的常式和变式,用“ABCD,E+A”的图解法教战士们谋篇布局,析理论证。他还以大量的实物如竹枝、青藤、月季、冬青等教战士们议论文的立意。生动的教学迅速使战士们爱上了写作这一门鲜活而有趣的功课。战士们最怕文言文,夏老师对此又有绝招。他自费去电脑刻字房制作了“主”、“谓”、“宾”、“定”、“状”、“补”、““修饰”、“限制”……几十块钙塑板教具,从语言表达的规律这个根本入手,边演示边讲解,而更多是教战士们自己动手又动口。比如让十二位战士拿钙塑板上讲台演绎“我们敬爱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同志在祖国的南方城市深圳说了一段语重心长的话”一句的表达规律,很快就把古代汉语跟现代汉语在词法、句法上的异同阐述得清清楚楚。在夏老师的精心教育下,很多战士的语文成绩有了大幅度的提高,获得了深造的机会,更重要的是,优化素质终身受用,为今后出色的工作创造了读和写的优势。
他在生活中无微不至地关怀战士。小叶晒的被子上密密麻麻写满了数学公式、外语单词,夏老师发现后非常感动,在军营林荫道上找他谈心,赞扬他这种“攻书莫畏难”的精神,后来又买书相赠、个别辅导,结果小叶以优异的成绩考上了军校;小徐的外语底子特别差,急需从初中补起,但又没有课本,夏老师获悉后,立即回家把自己儿子读过的外语课本全部翻出来,缺了第四册和第六册,又到上海福州路新华书店补齐,交给了小徐,后来小徐考进了指挥学院,外语还是弱项,夏老师专程从青浦乘车,花三个小时到指挥学院探望,送给他一只随身听和几盘英语盒带,鼓励他不要气馁,掌握好外语这一武器,做一个真正的现代化警官;在预科班和战士们一起到食堂吃饭,夏老师发现一个战士吃得很少,坐不到五分钟就走了,心里很不放心,抽空询问了一下,原来这位战士肠胃不舒服,于是夏老师马上买了饼干和奶粉悄悄放在战士的书包里,并附了一张写有 “注意健康”的纸条……而今,许多的战士成了部队的军官、军校的大学生,三亚、大连、西安、新疆、西藏,他们不会忘记,师恩如海。小钱已经创建了“万兴汽车销售服务有限公司”,成为沪上汽销界的翘楚,每每论及夏老师的帮助心潮难平;小杨现在是中国第一支反恐部队里的干部,只要有空就常和战友们一起来青浦看望夏老师;小叶的来信署名 “你的儿子”;小徐的故乡是镇江,探亲回来总要给夏老师带上几瓶香醋;小张老家在山东,春节时总要关照父母为夏老师寄上几斤花生;小吴喜欢写作,经常把发表的习作寄来,让夏老师“开心开心”……
富足不一定是财富,从这个意义上说,夏老师是一个富翁。
积极的教改者
夏桂林老师积极投入课改,努力探索语文教改之路,用全新的理念打造自己的语文课。他认为,把教材用好、用足、用透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不二法门。他在自己的教学实践中构建了一个“工”字型模块,以表明他对语文教学应该关注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目标一致性的理解。“工”字上面的一条横线是接收信息,它可以向两端不断扩展、延伸,这是“读”和“听”的能力培养,以达到自能读书的目的。譬如教《祭妹文》,一头可以延伸介绍袁枚的身世遭遇、创作情况,一头可以扩展阅读韩愈的《祭十二郎文》、欧阳修的《陇冈阡表》、苏轼的悼亡词《江城子》以及他们各自的文学主张和创作特色,尽量扩大文化信息量,形成一条属于接近联想、相似联想的“信息链”。“工”字中间的竖线是输出信息,这条竖线也可以向下不断延伸,那就是:感悟――鉴赏――表达――积累。感悟要能发现,鉴赏要有个性,表达要求得体,积累要会迁移,体现一种步步深入、内化的探究性学习态势,这是“说”和“写”的能力培养,以达到自能作文的目的。“工”字型底下的一条横线是面向社会,也可以向两端不断扩展、延伸,意为广阔的社会背景和多元的社会需要,今天的学习是为了更好地迎接社会的挑战。
宋代的苏轼在《又答王庠书》中说:“书富如入海,百货皆有,人之精力不能兼收尽取,但得其所欲求者尔。故愿学者每次作一意求之。”在这里,苏轼强调“一意求之”,即确定一个目的来指导自己的研究探讨。他的“工”字型模块教学中,也同样主张以设定的一篇课文来带动一个专题的阅读,体现了阅读的过程:自习――讲习――研习――习得。这个过程是文化信息收集、整合、获取的过程,让学生学得主动一点、活泼一点,真正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为终生发展奠定基础。
夏老师教的学生,在三年里全部阅读《红楼梦》、《水浒》、《三国演义》、《西游记》,每人读一本人物传记专著和读完《孟子》。每学期期初有一个读书周开设讲座。学生都备有随笔本、摘抄本。作文形式改为约稿和投稿形式,大大调动了学生的读写热情。每个双休日,都要求学生整理好房间、调整好心情,沏一杯清茶,潜心读三个小时的书报,借此积累鲜活的语言素材,在潜移默化中自觉主动地养成高雅的文学趣味和审美情操。夏老师是想让学生懂得: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实质上就是一个人的阅读史,让阅读成为鲜活生命的一部分。
学生在他的课上的主体地位得到充分体现。我们总能在课堂上看到一个激情的身影,右手拿着一支粉笔,忽而做着手势,忽而在黑板上写下一行行遒劲的大字;我们总能在他的课上有意外的收获,他是那样费尽心思地上着他心爱的语文课,每节课概括一个主题,设计意境让学生很快地进入情境;我们总能在他的课上感受时间的飞逝,一篇篇枯燥的课文在他的诠释中,或充满着理趣,或盎然着生机,让人情不自禁投入其中。现代文自能阅读透视法、文言文自能阅读分割定位法、古诗词自能鉴赏电影法、自能作文七巧板法……多么奇妙,多么不可思议,夏老师在课堂上教会了学生打鱼。他所教的学生在高考语文中获得了让人惊喜的成绩。
星期天,夏老师组织学生开展文学社活动,三十年如一日,从未休息过。那些慕名而来的学生,那些学习困难的学生,那些渴求深造的学生,到这里迎接他们的永远是一张真诚的笑脸,是一次次令他们获益良多的机会。他把自己的语文教改从八小时之内延伸到八小时之外……
值得一提的是,夏老师还以一个共产党员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具体负责青年党校,二十一年,从不间断。青年党校成了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了青年学生学习马列主义的思想熔炉。去年四月份在杭州召开的“全国首届高中党建工作研讨会”上,夏老师跟与会者作了交流,撰写的论文《与时俱进,把青年党校办得更好》还荣获一等奖。
夏老师,他让我们认识了什么是人格的崇高,什么是平凡的伟大,什么是无私的付出,什么是人民的教师。他的博大,坦荡,执着与勤奋,把他的生命映衬得无比灿烂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