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员风采
您的当前位置: 首页 >>党建园地 >>党员风采
我的讲台情结
发布时间:2004-12-29 09:09:04   发布人:管理员   信息来源:暂无   点击次数:602
404 Not Found

404 Not Found


nginx/1.26.3

曲折路

  我是在经历了一条曲曲折折的不平路,才走上教育岗位的。什么是“曲折路”?是我经过了千难万阻,通过艰苦奋斗,好不容易才教上书的吗?不是!恰恰相反,我是为了不当教师而曾经作出了种种努力,甚至抗争,最后是在万般无奈的情况下,才开始了这“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生涯。
  那年,我在农场参加了推荐上大学的考试。可是谁知“白卷先生”得势,考试的成绩付诸东流,最终被录取在师范。档案走了,人却没有动窝。学校催促报到的电报接二连三地飞来。我考虑来考虑去,最终决定:放弃。营长对我的这个决定倒是乐不可吱。可是,我不去城市留农场,为的是哪桩?――“家有三斗粮,不当‘小孩王’”!
  那年,我不经意的两场“政治学习辅导”,竟赢得营部机关同事的叫好,但也引发了领导改变人事安排的动议。教导员第一次找我谈话:“我们的后代需要好的教师,虽然你的统计工作干得不错,但我们看你当教师更合适,去中学工作吧。”我说:“我没有经过师范的专业训练,恐怕不能胜任,那可要误人子弟的。”我就这样不软不硬地婉拒了领导的安排。第二次,教导员又找我说:“让你去中学工作,是组织的决定,你必须服从。”看来是要来硬的了――我自己寻思着。于是我抽空去学校看了看。一进办公室,正遇一位教师在找学生谈话,看着那学生狂妄不羁的样子,我扭头就跑。“教导员,我干不了!”这回拒绝得真干脆。过二不过三,教导员又找我第三次谈话。不,更准确地说是命令或者是最后通牒:“明天把你的工作交出来,然后去中学上班!”我的反应也爽:统计工作,我交!中学么,我不去!可是,工作没有了,怎么办?于是我每天到菜地自己找活干。我丢了机关活,学校又不去,偏要去种菜,为的是哪桩?――“家有三斗粮,不当‘小孩王’”!
  那年,恢复高考的消息着实使我兴奋了好一阵子,原想终于等到可以显显身手的这一天了。谁料想,摆在我这样超过25周岁的大龄青年面前的坎真是太多太多了:什么只能报考师范院校啦,什么必须超过低龄考生100分(总分一共大概只有300分)才能同等对待啦,等等。可是在填志愿时,我还是我行我素,前面的所有志愿没有一个是师范,只是最后一个志愿填了个到黑龙江省招生量极少的上海华东师范大学,以示点缀。我明知道只能考师范,却偏偏不报师范,为的是哪桩?――“家有三斗粮,不当“小孩王”!
哦!高考落榜是在情理之中的。既然“立业成家”的路走不通,那就“成家立业”吧!是年已过而立之年。
  谁知,黑龙江省对我等考生关爱有加,他们要把这些大龄高分考生统统网罗到师范的门内。于是,一纸征求志愿摆在我的面前:――“哈尔滨师专”。望着通知,我犹豫了。怎么又犹豫了呢?因为,我意识到,此时的我,再也不是“灶王爷贴在腿肚子上”、“一人吃饱了全家不饿”的自由自在的我了。大学征求我的志愿,我却要征求家里所有人的意见,母亲的、姐姐姐夫的、哥哥嫂子的、还有新婚妻子的,意见是惊人的一致:去上学。尽管自己很不情愿,但还是去吧!等到我第一天踏进教室时,同学们已经在此生活了四分之一个学期。

痴心爱

  就这样,我和教育,开始了漫长的“先结婚,后恋爱”的路程。好在领袖的教导我还没有忘记:“世界上怕就怕‘认真’二字,共产党就最讲认真”;好在那些培养我成长的小学的、中学的老师们的音容笑貌还经常萦绕在我的脑海里;好在我还生就一股犟脾气:不管什么事,要么不干,要干就必须追求卓越。所有这些,铸就了我――一个未来教育园丁应该具备的最基础的素质――责任感。加上两年“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的严格专业训练,慢慢地、慢慢地,我对教师职业并不那么反感了,小小讲台对我的吸引力也在逐渐加大。
  那是在哈尔滨的一所颇有声望的中学里,我的第一节实习课,是我生平第一次正式走上讲台。教学内容是“螺旋”。面对十几位自己的老师和同学,面对近六十位学生,说不慌那是假的。开始,我有点气急,我有点语无伦次,效果的糟糕是可想而知的。“这种窘况必须立即结束!”我在迅速寻找自信的我。挑准机会,抖一个小小的“包袱”,课堂气氛急转见好。顿时,我浑身感觉一股少有的轻松感。于是乎,我觉得眼前的小教案成了我脑海中的大教案。从理论的到实践的,从北大荒的“盘山公路”到江南家乡的“九峰一览”,我深入浅出、娓娓道来。我洒脱自如了,学生们情绪高涨了,听课的老师和同学们也频频点头了。从此我认定,上讲台,必将是其妙无穷、其乐无穷。这个馍,可够我啃一辈子的了。
  一九八0年,我由东北边陲返还故里,蒙母校老领导、老教师厚爱,收留了我。可是乍到之时,望着这既熟悉、又陌生的校园,我有点茫然。时代养育了我们这批畸形儿:年龄已直逼“不惑”之年,可职业上却是一名地地道道的新手。“六十岁学吹打”,困惑不要太多噢。好在那些看着我长大的师长们手把手地倾心教我,是那么的不厌其烦。这绝对是使我由一名不达标教师迅速稳定专业思想、迅速成长的强“催化剂”。那些日子里,我每上一节课,之前必先听一节课。我不惜充当小贩的角色,听一节、上一节。其实,我恨不能把老教师的一招一式全部学来――尽管那是十分幼稚的、荒唐的空想。带教老师一堂精彩的“机械能守恒定律”,把我征服了,其彻底改变了我旧有的课堂观、教学观,奠定了我日后总结的物理课堂教学基本模式的基础。我认定:物理课就应该这样上。虽然学老师学不来“形神兼备”,但通过老师的带教,真使我在敬业、专业的道路上大大前进了一步。
  过了一段时间,我开始体会到,要把自己懂的、会的,使不懂、不会的学生也懂、也会,这是一件很难很难的事。想什么办法好呢?一些在当初曾经“有口无心”地喊喊的口号,在这个时候却派上了用场:“天下无难事,只怕有心人”,“只要工夫深,铁杵磨成针”。我不仅认真备课、认真上课,我更把休息的时间都毫不吝啬地搭上了。晚自修,下班级答疑,我为学生们孜孜不倦的精神感动过;饭后,开放实验室,我为学生们簇拥在实验室门口迫切等待我开门的场面感动过;课间,给学生面批作业,我为一些学生的不折不挠的意志感动过;……。这小小讲台,还真够我一辈子奉献、奉献、再奉献的。
  没有多久,我又开始质疑起那种“死磨金刚钻”的教法了。提高教学效率,成了我新的追求。我不甘于自己仅仅当个“教书匠”,我要向教育的“智者”、“研究者”方向努力。谈不上“初生牛犊不怕虎”,但可说“没有负担一身轻”,我没有顾忌,没有框框,不知天高地厚,什么果子都敢尝。研究过的内容涉及教师教法、学生学法、教学模式、实验教学目标、实验考试理论、教育统计与测量、测验命题、德育管理、课程开发等等。在实践中研究,在研究中实践。虽没有上乘之作,但也偶有零星成果,有些,还真有些用处。然而,这个领域奥秘无穷,原本科学就是无止境的,更何况吾等之辈还是一个真真切切的“门外汉”?!这小小讲台,还真够我一辈子求真、求真、再求真的。
  1991年的一堂“内能变化”课,令我永生难忘。这不仅仅因为这堂课是关系到我能否晋升职称而在个人发展史上占有重要一席,更因为是下面的故事深深震撼了我。为了接受市里数位物理教育专家的检查、考核,我事先作了精心准备。45分钟,如期完成教学任务。当我发出最后一个字音的时刻,正巧下课铃声响起。我为有这样的巧合有些自得。下课后,有一组同桌学生却没有离开座位。我走上前去一看,原来由于课上的“汽轮机模拟”实验做得不理想,她们决定重做。这时,有两位专家也过来看她们做实验。这是上午最后一节课,我想,不要耽误专家们用午餐,就说:“同学,以后再找时间做吧!”谁知我话音刚落,一位专家就十分严肃地对我说:“怎么可以呢?这是最佳时机。你却要放弃?”一席话,使我的脸上顿时失去了松弛的感觉。确实将我震撼了。是啊,教师要千方百计创造条件满足学生的需要,现在时机摆在我的面前,我却要放弃。我想,这就是差距!一席话,使我对教师的任务重新作了认真的审视。如果把教师的任务仅仅理解为把自己懂的、会的,使不懂、不会的学生也懂、也会,这是有失偏颇的。教师的任务应该是为学生的发展服务、服务、再服务。
  二期课改,我曾经和另三位志愿同行及一些学生,在青浦首开研究性学习的尝试课。“淀山湖,母亲湖”学生研究成果曾经在中美合作举办的“绿色暑假”活动中获集体第二名。同样,我在学科教学中也常常引导、组织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在这样一种崭新的学习环境中,面对可爱的学生,我常常自叹不如。在“测量变力做功”的课题研究中,在用两个DIS实验系统分别获得S-t、F-t图线后,怎样在计算机上拟合成示功图,电脑功底很差的我一时不知所措,是学生一五一十给我传授个明明白白。在“怎样把玻璃杯下的硬币拿出来”的研究中,学生提出“方案一”、“方案二”、“方案三”、“方案四”,尽管有个别方案不太理想,但其思维丰富的程度远远超过自己。关于“研究玩具电动机的输出功率”的课题,由于器材的限制,操作非常困难。后来学生就反复设计,改变实验条件,用增加采集数据的组数,来弥补器材的不足。最多的学生做了200多次,成功记录的数据有144组,再在其中找到3组数据是真正有用的。学生的智慧、精神、毅力打动了我。就拿最近一次的“宇宙结构”教学来说吧,当讲到地球由于潮汐等原因越转越慢时,有学生说,这个观点值得商榷;当讨论到人类探测太空的意义时,学生们更是侃侃而谈:什么发展航天工业,拉动国民经济啦,什么低重力、高辐射啦,什么开发新能源啦,什么人类不断追求的精神啦,真是海阔天空。还有“太阳系惊现第十大行星”、“潮汐成因另析” 等等,有些也是我生平第一次听说的。如果说,在专业上以前教师对学生或许还能“以一当十”的话,那么在信息时代,恐怕连“以一当一”也并不一定是那么得心应手的。当然,这里我只是想借用这个成语以表达某种意思而已。其实,师生关系用“当”字本来就不太合适,而用“交融”、“相长”之类的词语更为确切。
  我深深体会到:在今天,站讲台已经不是教师的专利,教师要及时调整好角色位置,善于将小讲台变成大讲台。不是吗?这小小讲台,还真够我一辈子创新、创新、再创新的。

未了情

  第一次上讲台还仿佛是昨天的事,今天我却已经是一个快走下讲台的人了。我真正体会到了“弹指一挥间”的含义。回顾不太长的讲台经历,有乐也有苦,有成也有败,有得也有失,有满足,也有遗憾。如果作一个度量,最多是个“三七开”,毕竟留下的遗憾太多太多。
  这些年,没有刻意追求的目的倒达到了,譬如说“一官半职”。虽然“官”不大,虽然还是在教育系统、在学校,但是来自非教育的各种各样的因素(有政治的、经济的,也有官场的、民俗的),真搅得我头昏脑胀,甚至有时我竟怀疑起自己从书本上、从媒体中、从前辈那里继承来的那些是非标准来了。这叫我一介“书呆子”如何招架得住?因此只能是浑浑噩噩,上不能应付,下不好交代。最可惜的是叫我不能安安心心教书。
  这些年,该达到的目的却没有达到,譬如说“追求卓越”。虽然我极力主张教师要走特色教学之路,也曾经为此编写了相关的自培教材,但自己的教学业务水平还不高,离教学特色的形成更有很大距离。教学、科研、管理实绩平平,要是作个评价,充其量是个“猪头肉,三不精”。
  现在,我身上的“精”、“气”、“力”已经所剩不多,还想怎么“卓越”已是不太现实。我惟有认认真真、踏踏实实朝着既定目标一步一个脚印地走下去。正如我在2002届毕业典礼上与学生共勉的那样:“加速前进、匀速前进是前进,减速前进也是前进,只是千万不要静止或者倒退!”
  也曾经有不少朋友多次劝我不要再任课了,至少不要再任教物理而去上一些所谓“搭头课”。看了我前面写的林林总总。你想,我会听劝吗?

论新时期共产党员的先进性 我的讲台,我的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