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员风采
您的当前位置: 首页 >>党建园地 >>党员风采
"五个一"活动积极分子事迹简介
发布时间:2007-03-05 12:54:40   发布人:管理员   信息来源:暂无   点击次数:5,776
404 Not Found

404 Not Found


nginx/1.26.3

        陈伟峰

作为校团委书记,陈伟峰同志认真履行岗位职责,工作有热情。热心社会公益活动,积极组织并参加社区夜间巡逻等,曾被评为市新长征突击手、区优秀团干部、区优秀志愿者金奖等。陈伟峰同志,能围绕学校中心工作积极、主动、自主地开展青年团工作,学校团委多次被评为市、区红旗团组织、先进团组织。

在这次党员“五个一”活动中,他以出色的实际行动,展现了一位共产党员和青年团干部的风采。

00六年八月,陈伟峰同志积极报名并经组织推荐,光荣成为第九批上海青年志愿者赴滇扶贫接力队的一员,去云南省迪庆州藏文中学开展为期半年的支教服务。这是我区首名赴滇扶贫接力青年志愿者。

在云南,他每周要上10节课左右,多时要上16节,半年来,由于需要,他从初一到高三,每个年级的课都上过。半年来,他还上公开课3节,认真为一位青年教师进行业务指导。他把上海课改的精神和经验,向当地作了很好的传播和交流。休息时间,他广泛接触学生,与他们交谈,了解生活和学习情况,提供心理咨询和学科咨询,还将自己的衣物送给困难学生。

在陈伟峰同志的积极穿针引线下,学校21位教工与藏文中学22名贫困学生结成对子,予以资助,其中陈伟峰同志自己负担2位学生。在他的提议下学校团委发动团员为藏文中学学生捐款16062.9元(后购买图书赠送给该校图书馆),捐学习用品2744件,送给该校学生。

 

王宝明

王宝明同志积极投入到党员“五个一”活动中去,认真承诺,踏实践行,充分发挥一个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

・帮助一(两)名困难学生・

王宝明同志报名参加了上海市慈善基金会的义工队伍,一共承担两位困难学生的帮教任务。一位是本校的李程同学,一位是毓华学校的陈晨同学。这两位学生都受上海市慈善基金会资助。王老师经常找两位学生谈话,帮助舒解心理压力。而且多次去毓华学校,通过政教主任、班主任和任课老师了解陈晨同学的情况,共商教育方法。王老师还经常与两位学生的家人联系、询问学生的生活情况、花费情况和在家表现,给两位学生以无微不至的关爱。20068月上海市慈善基金会给学校送来一封感谢信,摘录一段:“……一年来,王宝明老师非常关心与之结对的受助学生,经常与受助学生沟通,在思想政治、道德行为上给予指导,在学习生活上给予帮助,还抽出时间进行家访,带领他们参加一些社会实践活动,真正尽心尽职,无私奉献。他的出色工作得到了受助同学及家长的极高评价,得到了有关领导及社会各界的充分肯定,从该老师身上我们看到了当代教师的风采,也看到了贵校教师群体的风采。”

・联系一名党外同志・

王宝明同志非常乐意和青年教师交流,帮助他们解决疑惑,排解忧虑。有时候为了倾听老师的讲述,他会不厌其烦地听一两个小时的电话,有的老师约他双休日谈心,他也同样高兴地答应。在这次活动中,他联系的是青年教师胡海涛,两人经常交谈。内容涉及教师的职业理想和社会责任、师德规范与师德标准、对学习落后学生的教育问题、青年人追求爱好的合理性及教师引导的介入与作用、对“加油,好男儿”之类节目的评价及教师面对学生能做些什么、语文教学的几种境界等。

・实践一个研究项目・

王宝明同志的研究项目是“在高中学生中开展生命教育的实践与思考”。已经在按计划执行。通过主题班会、学科教学等途径和形式,就生命的长度、生命的质量、如何珍爱生命、如何认识生命的价值等问题展开讨论和论辩。

王宝明同志还利用自己参加左丽华老师领衔的区骨干班主任工作室和上海市班主任专业委员会定期举办的骨干班主任沙龙的优势与同行们相互交流相互切磋,使该研究项目一开始就处于比较高的平台。

・提高一项能力・

王宝明同志要提高的能力是解读语文新教材与构建语文课堂教学模式的能力。为此,他提出从提高语文新教材解读能力为基础,以构建适应新目标的新型语文课堂教学模式的教研工作思路,并付诸实践,并多次与本组同事和区教研室教研员进行讨论,提出了:自读――提出关注点、兴奋点、疑难点――讨论――拓展――总结的新模式,目前正在进一步实践、探索之中。

王宝明同志还是朱连云老师领衔的区经验教师工作室、丁学军老师领衔的区骨干教师工作室的成员,他认真参与工作室的学习、工作,也帮助和促进了他的能力提高。

 

杨  玲

  杨玲同志自2004年硕士研究生毕业后到青浦高级中学任教,她全身心的投入教育事业,热爱学生,团结同志,忘我工作,无私奉献,积极进取,教育教研成就显著,充分体现了党员教师的先进性和引领作用。

(一)积极帮困,心系云南学生

出生于教师家庭的杨玲同志对困难学生的关注始于她自己的学生时代,与学习困难的学生“结对子”、给贫困学生捐衣物书籍,到贫困地区“送科技下乡”。工作后,她对困难学生的关注有增无减,关心学生的学习情况,关注学生的生活和心理,给学生特别是外地学生更多的关照和帮助。每到周末,杨玲老师便会邀请几个住校的学生到自己的宿舍或办公室,给他们做一顿便饭或者和他们谈谈学习生活。08级13班的何立强同学来自于云南农村,家庭经济条件不太好,各科基础薄弱,很不自信,杨老师经常和何立强同学谈心,定期给他辅导和解决疑难,购买学习资料赠送给他,在他考试不理想的时候写卡片鼓励他,当他运动会取得优秀成绩的时候写纸条赞扬他,通过主动的帮助,学生的自信心大大增强,学习成绩也从班级下游上升到中等水平,他对自己的未来充满了自信。虽然自己并不是很富裕,但在对困难学生的帮助上,杨玲老师总是很慷慨,本学期她主动报名参加了云南帮困志愿者,认领了云南迪庆州藏文中学的高一学生鲁茸旺小作为资助对象,寄出了自己的第一份资助300元,以后她还会给他提供其他形式的帮助。她的无私奉献和高尚师德得到了同事、学生及家长的一致赞誉。

(二)乐于助人,密切联系群众

杨玲老师乐于助人,谦和认真,密切联系群众,深得同事的信任和赞许。本学期她除负责高一、高二两个年级的5个班的教学任务外,还负责拓展课管理员的工作和教务处资料收集的工作,收集资料的工作非常细致和琐碎而且很多时候不被理解,对此她主动的和同事沟通交流,宣传该工作的重要意义,同时她经常主动上门向比较忙碌的同事收取材料及时的交送档案室归档。她积极的联系党外同志,主动的关心同事的生活和工作,宣传我党的方针政策,纠正有些同志对党的一些误解,通过交流和沟通,体现党员先进性,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

(三)发挥特长,结出研究硕果

杨玲同志在教学的同时积极投身于教研、教改实践,潜心探寻拓展课教学路径和校本教材开发,锐意进取,不断创新,取得了一系列的项目研究成果。

从乡土资源“熏拉丝”入手,她开展了“让蟾蜍远离餐桌”生态道德教育项目,让学生走进生活,走进社会,从科学探究到大众宣传,实现了野生蟾蜍的保护和生态环境的保护。项目从2005年9月开始,历时一年半,杨玲老师不辞辛苦,利用周末、寒暑假,带领学生走访了青浦7个镇64个农贸市场和熟食店,走进大学实验室,在青浦区进行倡议,在市区进行宣传。项目得到了首届“中国青年丰田环保奖”的资助,受到来自《新闻晚报》、《东方城乡报》、《动手做报》、《新闻午报》和青浦电视台等多家媒体的关注,引起了强烈的社会反响,为此我校被评为“上海市未成年人生态道德教育实验学校 和“上海市未成年人生态道德教育先进单位”。

在实践中,她不断总结经验,负责的课题“以‘让蟾蜍远离餐桌个案为例开展中学绿色教育的实践研究”参加“上海市青年教师教育教学研究基金”评审,已立项。负责的项目“上海市青浦中学建

立有机蔬菜基地项目”被评为2006年“中国青年丰田环保奖”项目资助奖,奖金10万元。此外,她还参与了“拓展课教学管理”和“在生命科学中开展民族精神教育”的课题研究。

杨玲老师紧紧围绕二期课改“以学生为本”的核心理念,积极探究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和能力发展的教学模式,她成立了青中根与芽小组,开发了以“环境教育为主题的拓展课教学路径,将拓展课教学和教学科研紧密的结合起来,形成“课程=项目+子课题”的教学模式。两年来辅导学生参加上海市21届Intel创新大赛、 “生态上海  健康上海”上海科技馆杯科网页设计大赛 、“壳牌美境行动”方案设计竞赛,获得了市一等奖2个,二等奖2个,三等奖4个。2006年被评为“上海根与芽优秀指导教师”,得到国际联合国和平信使“珍.古道尔”博士的肯定。

工作以来的短短三年,杨玲老师撰写了12篇教研论文,6篇公开发表,4篇收录在市生态道德教育相关文集,校本教材“建立有机蔬菜基地”也正在完善之中。

(四)刻苦“磨炼”,提高各项能力

杨玲同志将“挖掘最大的潜力”作为自己的“磨炼”目标,她一直对自己高标准严要求,提高自己各方面的能力,在教师基本功提高方面,她积极参加学校开展的“青年教师大比武”活动,获得了教学评比二等奖,钢笔字、简笔画、教学故事征文优胜奖。在双语教学方面,她从兴趣入手,根与芽拓展课上进行渗透,并逐步将双语教学引入到基础课教学,她的区级双语教学展示课“群体的信息交流”受到了来自区内外的教师专家的好评。入校至今,杨玲老师先后开展区级公开课教学3次,校级公开课3次,参加校“名优教师教学论坛”并进行交流发言。2006年被评为上海市青浦高级中学“优秀青年教师”。

 

蔡建新

・联系一名困难学生・

蔡建新同志积极投入到党员“五个一”活动中去,认真承诺,踏实践行,充分发挥一个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

蔡建新同志联系的困难学生是职校的邵士杰同学,蔡建新同志对邵士杰同学非常关心,他多次联系该学生,询问学习生活情况,多次到该学生家中,联系家长,并提供经济支持。2006年暑期前,邵士杰同学面临毕业,就业问题非常突出,蔡建新同志又一次次地予以关心,并协助找工作。

・实践一项研究项目・

蔡建新同志的研究项目是:“图书馆音像制品的数据建立”。为了充分利用资源,他图书附件及VCD光盘1千多套,并将这些资料一一输入、采编,建立起音像制品数据库。为了保护这些资料,他又自己制作光盘封套2千只。为了让教师能全面浏览音像资料,他建立了音像资料的检索目录,方便教师。为了让音像资料更好地为教学服务,他重点宣传《课堂教学案例与分析》,并做成橱窗海报和网页视频格式,让师生观赏。

・提高一项能力・

蔡建新同志提高能力的主攻方向是“数字图书馆的建立和维护”。目前在信息技术组的支持下,数字图书馆已经启动。蔡建新同志为此付出大量精力。逐步整理上传了已有的各类电子图书和音像资料,转换音像格式450多部,其中每转换1部需要90分钟,每编辑1部音频格式需要200分钟。在实践中学习,在学习中实践。利用休息时间,他学习了《WMV流媒体文件的制作》、《DAT格式向MPEG格式转换软件用法》、《Flash MX基础与实例》、《Powerpoint文档教程》等,从不懂到懂,并很好地付诸实践,为教育教学工作提供优质服务。在不到一年的时间内,有6000多人浏览阅读了数字图书馆的资料。其本人撰写的论文获上海市教委中小学图书馆工作委员会颁发的三等奖。

・联系一名党外同志・

蔡建新同志联系的党外同志是图书馆的钱湘君。蔡建新同志就图书馆的主题服务思想、图书的采购、编目、馆藏工作、教材征订和教科书的分发、报刊杂志的征订发行等各方面的话题进行交流。图书馆人员虽少,但很好地完成各项工作,为师生提供了良好的服务。

 

高诗伟

高诗伟同志于2001年1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2002年走上教师岗位。从教五年来,在党组织和前辈们的关怀、指导下,党员教师角色逐渐成长、成熟起来。

思想上,对于党的认识和了解在从理论学习到亲身实践的过程中进一步加深。身正首先要心正,在一个价值观多元化的时代,各种冲击是客观存在着的。作为一名年轻党员,她在学习、工作、生活中,通过不断的自我反思和自我鞭策来达到对自己思想上的要求。她常会这样自问,也会问她的学生:一个连自已的祖国都不热爱的人,还会爱谁呢?

工作上,除从事政治教学工作外,还担任了班主任工作,06年下半年,陈伟峰老师赴云南支教期间,兼负团委工作,尽其所能,做好每一项工作。

首先,教学上,在同组老教师的悉心指导下,积极地准备每一个教案,上好每一堂课,这是她一直以来努力要提高的一项能力。她坚持每年平均准备两节公开课,市级公开课《财政的重要作用》受到了120多位听课同仁的肯定。同时,在校本拓展课中,注意到学生们非常重视洋节,而对中国传统的节日知之甚少的情况,尝试着开设了《中国传统节日的来历和习俗》的专题课,在逐渐淡化传统注重外来节日的学生中,以故事的形式介绍我国的重要节日,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在不断的磨炼中,该同志的课堂教学能力有了进一步的提高,06年度补评为校优秀青年教师。

其次,在班主任工作方面,四年的班主任工作当中,在与学生的交往交流中,认识到高中学生的正确自主能力培养和心理健康发展问题是一个值得探讨和研究的问题。几年来,以案例作为探讨的切入进行积极的探索,有些自己的心得。所带班级被评为校先进班集体和区先进班集体。

再次,短暂的半年团委工作,团关系转接、新学期的团员登记、团费收缴、学校橱窗设计、值周班管理、爱心募捐、学生会建设、运动会、12・9的志愿活动,学生篮球赛、造血干细胞捐献志愿活动……,牺牲了午休,换来了团工作的进步。她带领团委发动团员为藏文中学学生捐款16062.9元(后购买图书赠送给该校图书馆),捐学习用品2744件,送给该校学生。同时,她对青少年团工作的重要性和艰巨性有了深刻的认识:作为一名党员,作为一名团工作者,尤其是作为一名高中的团工作者,必须要对团工作有深刻的思考、认识和巨大的工作热情。

生活上,作为一个离不开社会支撑普通人,常怀一颗感恩心是她的心态,作为一名党员,在能力范围内最大限度方便他人,帮助他人是她对自己的要求。参加献血、造血干细胞捐献志愿活动,带的两届学生中都有些外省市的孩子,节假日时她会带着出去吃饭,对一些经济条件不是很好的孩子定期给予一定的物质帮助……  她认为,这是她力所能及的,也是应该的。

说:“其实,有很多党员教师,甚至普通教师做的并不比我少,而且做的比我要多,他们是我尊敬的人,也是我应该努力学习的人。这是党组织对我的关爱,但我想这更是对我的鞭策,我会尽我所能,继续努力!”

 

沈  莉

沈莉老师立足本职岗位,时刻牢记党的宗旨,以热忱、耐心的态度和无私奉献精神为学生排忧解难,用一件一件的小事,一点一滴的行动去履行一名教师的职责,去诠释一名共产党员的对教育事业的热爱。

服从需要,倾注心血。

做一切工作,处理一切问题,都始终着眼大局。牢固树立服从大局的政治意识,时时、事事、处处以工作为重。连续三年担任高三班主任,毫无怨言,倾注热情、倾注精力。用真挚的爱去解读学生的灵魂,用人性化的教育方法去重塑学生心灵。为了家长的嘱托,为了学生的成长,她克服困难,探索创新。尽管历尽艰辛,也甘之如饴,乐此不疲。

了解学生个性特点,对症下药。

为了尽快熟悉、了解学生,每接一个班她总是在开学之前就借阅学生档案,走访特殊学生,电话联系班干部,联系任课老师,掌握第一手资料。迅速把握班上不同学生的思想、性格、爱好,针对学生个性、心理等方面的差异,灵活地选择恰当有效的方法。刚接班时沈老师发现班中一位性格很倔的女孩烫了头发,据其他学生告知,父母要她把头发拉直,她执意不肯,父母拿她没办法。沈老师抓住她爱美的心理,从审美说起,然后惋惜她这么一个秀气清纯的女孩因为烫发而变得老气横秋,并提醒她这是有悖于校纪校规的。当天晚上家长就打电话告诉沈老师,孩子把头发拉直了。家长十分好奇老师究竟用了什么方法。难怪高诗伟老师说沈老师是她最佩服的班主任之一,她似乎有什么魔法,学生很乐意听她的。

    聆听学生心声,为他们排忧解难。

关注学生心理,及时发现问题,及时进行疏导,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高三学生面临学习负担过重,升学压力过大,家长期望值过高,以及个人抱负与现实条件的反差所带来的多种制约。思想的负担和心理的压力可想而知,这使他们产生了无尽的烦恼和困惑,有时会严重影响学生正常的学习。沈老师能够时时观注、敏锐感知学生的心理,及时做好学生思想引导和心理辅导的工作,帮助他们舒缓压力,调节情绪,走出困境。接班没几天,她就发现班里学生钱明敏厌学情绪严重、而且有离家出走的想法。她一方面找该生谈心,一方面跟家长取得联系,并跟心理老师、分管领导一起研究分析他的心理,让班干部经常关心帮助他,发动任课老师共同留意他的举动,借助学校、家庭等各种力量,共同做他的思想工作。一学期以来她时时关注该学生的心理状态,及时跟家长沟通,学生心理基本回复正常。

班里有些学生学习很努力,但成绩提高不快,感到沮丧不已。沈老师总是利用中午、晚自习时间跟这些学生聊聊情况,及时了解和掌握他们的心理发展轨迹,帮助其调适心理冲突,这些曾经迷茫的学生找到了自己的理想,重燃起黑暗中即将熄灭的自信之灯,以轻松健康的心态投入到高三紧张的学习中去。为此,她还专门买了一盘《临考心理调适和应试指导》的VCD片子,随时借给需要的学生,为学生提供考前心理调试。把一些有可能影响学生学习的因素减少到最少。使学生能以满腔的热情、自信去迎接关键之战。

    尊重学生的人格个性,时时关注学生的心理,真正对学生有人本关怀,用真情去和学生平等对话,是沈老师赢得学生的喜爱和尊重的原因。 

06年12月22日沈老师收到来自辽宁的一位家长的短信:沈老师,你好!这阵子雪儿有进步了,昨晚学习到挺晚情绪还是特别好,她爸劝她才睡。雪儿到最后能遇到你是她的福气,也是我的福气!谢谢你的辛苦换来雪儿的进步!相信她不会辜负你的栽培,会给我们一个鲜花绚烂的六月。这字里行间无不流露了家长对老师的敬重和感激之情。正是对事业和学生的热爱,关心、鼓励学生,激发、调动各类学生的积极性,沈老师才赢得了家长的信任。

 

军民共建  鱼水情深 党员志愿者的风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