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与芽
您的当前位置: 首页 >>教育科研 >>根与芽
让蟾蜍远离餐桌
发布时间:2013-03-25 15:51:41   发布人:管理员   信息来源:暂无   点击次数:685
404 Not Found

404 Not Found


nginx/1.26.3

让蟾蜍远离餐桌——推进未成年人生态道德教育的实践研究

1)项目背景(项目拟解决的问题、问题根源)

  蟾蜍(Bufo bufo)为两栖纲蟾蜍科动物,俗称癞蛤蟆,是上海市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并被列入《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它对预防农田虫害的发生,减少农药的使用和农产品中药物残留,保障人们身体健康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近年来,上海地区捕食野生蟾蜍的现象日趋增多,熏拉丝”(即烧熟的蟾蜍)已成为青浦、金山等地一种特色旅游食品。某些地区日销售量高达23吨,执法部门虽然不断加大执法力度,但对捕食蟾蜍的现象却屡禁不止。野生蟾蜍的破坏程度与日俱增,农业生态日益失衡。

  中共中央、国务院下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议的若干意见》和国家林业局下发的《关于加强未成年人生态道德教育的实施意见》充分表明对未成年人进行生态道德教育的迫切性和必要性。

  二期课改将课程设为基础课、拓展课和研究性课程,如何提高拓展课的科学性、实效性和社会价值,让蟾蜍远离餐桌是一个尝试。

  2)项目目标

  为了使学生了解蟾蜍对生态和生命的重要意义及本地区蟾蜍被大量捕食的现状;在具体的综合实践活动中提升他们保护生态,关爱生命,尊重生命的意识,并身体力行;同时使学生了解调查、实验、访问、设计等研究性学习方式。由此,以乡土资源熏拉丝作为切入点开发学校绿色教育课程,实现环境教育可持续发展。

  3)项目设计

  1活动策划

  活动的策划理念主要是以乡土资源熏拉丝作为教育的切入点,以学校根与芽社团的学生(38)作为主力军,将拓展课和探究性学习结合的方式开展生态道德教育。学生在具体调查和探究活动中培养了创新思维和探究意识,提高了保护野生动物和保护生态家园的生态道德素养,增强了爱家乡的情感,服务了社会。通过向家长、同学和社会的宣传,将个人保护野生蟾蜍的行为转变为全区乃至全市的自觉行为。

  2 活动实施

  让蟾蜍远离餐桌活动历时一年半,围绕主题开展的科学调查和探究用了近一年的时间,活动安排在每周一的拓展课及周末和假期。活动的大众宣传和推广主要采用交流、学生探究成果展示竞赛和媒体报道形式。

  2.1科学调查和探究

  挖掘与主题相关的教育资源,形成子课题,每个课题开发相关活动方式和成果呈现形式,借此来引领学生自主探究,有效达成教育目标。

子课题名称  活动形式  活动内容

 2.1.1认识蟾蜍  文献研究型  收集与蟾蜍有关的书籍、报刊杂志、光盘、图片、影象资料

2.1.2青浦区野生蟾蜍被捕食的现状和分析  问卷调查型

  2.1.3关于青浦区野生蟾蜍被捕食现状及原因的调查  调查访问型  访问金泽乡蟾蜍捕捉者

实地考察型  了解练塘、枫泾蟾蜍的交易情况  

调查访问型  设计调查表,对青浦城区、朱家角、练塘的农贸市场、超市、饭店进行蟾蜍交易的调查

   了解了朱家角古镇的熏拉丝交易  暗访

  了解熏拉丝的加工过程是否符合食品加工卫生规程

  野生蟾蜍的寄生虫和细菌检测  实验探究

  找出野生蟾蜍体内的寄生虫和细菌,为蟾蜍远离餐桌提供科学依据

  2.3大众宣传

  在科学调查和探究的基础上,开展了让蟾蜍远离餐桌”——生态道德教育实践宣传活动,召开了青浦区生态道德教育研讨会,在上海根与芽的例会上进行宣传和倡议,并在上海市未成年人生态道德教育百校校长联谊会上进行交流和宣传。在举行的多项竞赛中,学生将自己的调查和探究成果用网页、方案和论文等形式进行展示,起到了宣传的作用。每逢动物保护日,我们的学生将联系附近的社区,走出校园,向周围的居民进行宣传,使学校的生态道德教育可持续下去。

  4)项目运作(包括项目执行方各自的责任和义务,资金来源等)

  项目运作的主体青浦高级中学根与芽小组38人负责项目的调查、实验、区内宣传内容,资金来源是首届中国青年丰田环保奖和学校资助。

  上海市青浦区教育局、上海市青浦区野生动物保护管理站、上海市教师进修学院、上海市青浦区青少年活动中心共同支持在项目运作主体单位开展的宣传活动。

  项目参与方上海青少年科技教育中心、上海野生动物保护管理站、上海野生动物保护协会、国际野生生物保护学会(WCS)、上海绿洲野生动物保护中心负责搭建全市宣传平台,提供支持。暑期调查资金来源是上海野生动物保护管理站资助。

 

5)项目结果(包括社会影响,可量化的生态影响,经济指标)

  1 科学调查和探究的结果

  1.1 问卷调查的结果

  拓展课上,提议让我校根与芽社团的成员对青浦区熏拉丝食用现状进行调查,开始的时候学生感不可思议,他们说熏拉丝可是我的最爱,辣辣的,香香的,想起来都流口水,这么美味的佳肴有问题吗?在通过资料查询和阅读相关文献后,学生了解到野生蟾蜍是有益的有经济价值和药用价值的动物,是上海市规定的重点保护的野生动物。他们设计了调查问卷,对本校高一750名同学和青浦5个社区250名居民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吃熏拉丝是青浦地区的习惯在青浦由来已久,本地拉丝有多种吃法,如红烧、烟熏、做火锅和生吃(醉拉丝)等。学生中有近九成学生吃过蟾蜍,家人吃拉丝的比例达到86.9%!这一比例之高让调查组成员大多数同学惊讶。

  1.2考察和访问的结果

  学生们分为几组,深入到蟾蜍捕捉者、蟾蜍交易市场、加工点和熟食店、饭店等地进行考察和访问。走访金泽乡10个蟾蜍捕杀者的调查显示,每户蟾蜍捕杀者每年捕杀到的蟾蜍大约300kg,按大小以8-10/斤的价格卖个贩子,人均年收入6000元左右,这是他们年收入中相当大的来源。在练塘一带,学生发现小贩将砧板、刀等所有的家当和活的拉丝都放在一辆三轮车上,每天在同一地点贩卖。在蟾蜍销售旺季,金山、青浦一带拉丝销售量高达23/天,全市一年将吃掉几千万只蟾蜍!走访青浦城区、练塘和朱家角三地熟食店和饭店发现售卖熏拉丝的店铺比比皆是,正如钟兴杰同学在朱家角的调查后所说:好一个江南古镇,人们为了自己的一己私利大肆捕杀野生蟾蜍,在这个有益的两栖动物面前,他们真应该低下自己惭愧的头!人们捕食野生蟾蜍的主要目的在于利益的驱使和野生蟾蜍的味道鲜美,同时有些人还误认为所吃的蟾蜍是人工养殖的。其实,青蛙蟾蜍是农田害虫的主要天敌,一只蟾蜍在夏季三个月可吃掉一万多只害虫。蛙蟾类的数量过于稀少严重影响生态平衡,并导致了农田虫害增多、施用农药增加,最后受害的还是消费者自己。

  1.3实验探究的结果

  食用野生蟾蜍是否存在安全隐患, 06年暑假,我带着学生到上海水产大学农业部水产动植物病原库微生物实验室对蟾蜍的可食部位进行了寄生虫和细菌检测,实验发现在受检的野生蟾蜍中寄生虫的检出率为80%,初步鉴定为线虫。肌肉和肝脏的细菌总数超过了国家动物食品卫生标准的检出率均达到90%,对人体健康造成严重威胁。资料表明野生蟾蜍体内还寄生有蛔虫和裂头蚴,它们都会破坏人体的软组织及某些器官。

  2大众宣传的结果

  20061220日在我校举行了让蟾蜍远离餐桌宣传活动和青浦区生态道德教育研讨会,上海青少年科教中心海市青少年科技教育中心、上海野生动物保护站、上海野生动物保护协会、国际野生生物保护学会(WCS)、上海绿洲野生动物保护中心、青浦区教育局、进修学院、青浦区野生动物保护站的专家和领导及来自青浦的50多所学校的老师和本市其他区县的教师一起对野生蟾蜍的保护进行了研讨,观看了野生蟾蜍保护的展板、进行了让蟾蜍远离餐桌签名,学生和家长代表签定了保护野生蟾蜍 保护生态环境道德协议书,充分的发挥了小手牵大手,用一个学生带动整个家庭形式的力量和效应。参与过活动的30多名同学已经完全抵制了熏拉丝食品,在他们的发动下本校2000多名学生表明不吃熏拉丝,他们也积极监督家长和邻居拒食野生蟾蜍,保护野生动物。将生态道德教育推广开来。

  在2007111日举行的上海市第三届青少年野生动物保护科学普及教育研讨会及未成年人生态道德教育百校校长联谊会上,进行了让蟾蜍远离餐桌项目的交流,吸引了来自全市各个区县150多所学校及立法机构和社会环保团体、新闻媒体的关注,青浦电视台、上海教育频道、《新闻午报》、《新闻晚报》、《东方城乡报》、《动手做报》和搜狐财经网相继对该项目进行了报道。通过社会媒体的宣传和呼吁,更多的人加入到野生蟾蜍保护的行列中来。

 

我校根与芽参加区“世博引风尚 你我共成长”主题演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