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研究
您的当前位置: 首页 >>教育科研 >>课题研究
厚积薄发,读写“相长”
发布时间:2009-12-10 09:18:43   发布人:管理员   信息来源:暂无   点击次数:108
404 Not Found

404 Not Found


nginx/1.26.3

如果说阅读是知识积累的重要手段,是一种知识输入的行为,那么写作就是知识输出的行为,即把在生活中的独特体验用文字的形式表达出来。看似简单的一种输入输出行为,然而在实际的阅读与作文教学中,却是问题多多,困难重重。要么阅读量不够,积累甚少;要么有一定的阅读量,但读过算过,不懂得积累;要么虽有一定量的阅读和积累,但又不会运用,表述艰难,输出困难。因此,在作文教学中,关注阅读过程中的积累,加强读写结合的训练,对于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就显得非常重要。

一、对于以积累为抓手,切实提高学生作文能力重要性的认识

叶圣陶先生对作文教学曾经提出:“要使学生觉得作文是生活的一部分,是一种发展,是一种享受。”然而,学生害怕写作文是一个不争的事实。说煎熬受罪也不为过,说享受则是勉为其难。究其原因,我们不难发现:写不出,没内容可写是其中的一个主要理由。那么学生为什么会没有内容可写呢?按道理,对于一名读书十年的高中生来说是不可能没有内容的。不说社会生活的阅历不够丰富,单说读的课文也是足以应付写作文的一点内容了,何以如此?我认为,大抵缘于缺乏积累,读写分离。

我们现在的作文教学,用上海大学文学院教授李白坚老师的话来说,是局限于“后”作文教学,即学生开始提笔之“后”的作文教学,也就是出题后的审题,口头或书面批改,作文讲评。并指出“后”作文教学具有的局限性:它注重作文开始“后”学生记忆中“生活素材”的运用,忽略作文开始“前”观察生活、摄取素材方法的训练;它重视文字形成的技术构成,轻视文章发生“前”的感情储备;它较多关注理性的思维状况,很少涉及生活的实践形态。这之中所指出的是,我们在教学生文章生成之“前”有许多工作要做,其中积累是一项重要的工作,而我们的作文教学中往往忽视了这一重要的环节。积累是写好文章的基础,没有厚积,何来薄发?

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可见素材对写作的重要性。而写作的素材就在于平时的积累。积累的方式是多样性的,而通过阅读来达到有话可说是一种主要的积累手段。《课程标准》对高中阶段阅读要求是:课内“有一定量的文言诗文的背诵量,三年背诵总量达到10000字左右。”课外“有课外阅读兴趣,能根据自己的个性特点,发展方向和语文学习的目标进行广泛的、有选择的阅读。三年的课外阅读量不少于300万字。”而事实上我们的学生是很难达到这些要求的,那么学生的积累也是不达标的。当然,这里的阅读不仅是狭义的读文字,还包括广义的读自然山水、社会生活等。

积累的内容也是多方面的,多层次的。可以是语言材料方面的,也可以是生活材料和情感方面的。因为没有丰富的语言材料的积累,即使学生有丰富的生活材料,也是难以写出一篇优美的,甚至是像样的文章的。同样,积累丰富的生活材料是学生作文成功的基础。生活是写作的唯一源泉,没有足够的生活素材作铺垫,也是难以写出感情真挚、有深度与力度的文章的。叶圣陶先生说:“生活就如源泉,文章犹如溪水,泉源丰盈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地流个不歇。”让学生体验生活,参与生活,做生活的有心人,这样才能写出有真情实感的文章。而激发学生的写作热情,注重情感的积累更是写好作文的关键。“最好的学习动机莫过于学生对学习本身发生兴趣。”(布鲁纳)没有热情和激情是很难做好一件事情的。热情,是写作的酵母。在作文“前”积累好学生的情感同样是积累的一个重要内容。

因此,注重积累是我进行作文教学的一个重要内容,也是我用于提高学生作文能力的一种有效手段。

二、读写结合的教学探索和实践

积累离不开阅读。阅读是写作的基础和前提,并制约和指导着写作。阅读和写作始终是相辅而行,紧密结合的,它们互相依存、互相渗透、互相补充、互相促进。阅读、积累、写作应交互而行。

(一)读好课文,积累素材,学会迁移

教材是“本”,丢弃教材,舍“本”求“末”是不可取的。教材中的课文都是经过专家论证而供学生作例子来学习的,所以读好课文是至关重要的。把“理解、积累、运用”作为阅读教学的目标,通过老师课堂上的分析和学生自己的理解感悟,让学生把课文真正地去读懂。同时要求学生在每次写作时“能准确把握命题要求,选择相关材料,确定文章的立意,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和独立见解。”(《课程标准》)这是一种很好的素材积累途径,也是作文“前”的一项重要工作。如以“情感”为话题的作文,一学生以“情为何物”为题目,以元好问的诗句“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人生死相许”作引文式的开头,然后三个设问,回答并论述了“情是一份执著、情是一种感动、情是一种忠诚”,而运用的论据材料都是来自于课文,分别是引用《诗经》中《蒹葭》的诗句、分析李密的《陈情表》中的“反哺”之情和例举了《<呐喊>自序》中鲁迅弃医从文救国救民的事例。学生把读到的课文,理解的意思,背诵的句子等这些积累到的内容在作文中充分运用,论述显得充分有力,且有亲切感。这样的知识迁移,读写结合的训练,能让学生体会到读好课文是写好作文的一个有效保证,也是体现了积累的重要性。而写成功了这样的作文,反过来对接下去的阅读也起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二)广泛阅读,交流共享

光读几本语文书是远远不够的。教师要指导学生多读书,除课本外,还要多读课外的名家美文。让学生从字里行间去感受作家的精神思想,乃至生命。我利用每周一节的阅读课和课余时间让学生多读此类文章,并及时做好摘记和书评读后感。摘记是为了积累,书评读后感是一名高中生应有的写作能力。新的语文课程标准也明确指出:学生应“能写鉴赏、评论性文字。”因此,这样的课外阅读必须给足时间,让学生用这样的经典作品来丰富和积累他们的情感,滋养他们的情操。同时,结合着这类阅读的写作,学生也会觉得有话可说。利用每周一次的“随笔”练习,给学生提供“我手写我心”的机会,培养他们“能针对社会现象、生活现象,用议论的方式阐述自己的思想。” 当然,对摘记的内容,每过一个阶段在班级内进行一次交流共享,看谁的摘记质高量多。对书评读后感,同样进行推荐评选。这样就能够使得阅读积累不流于形式,也就能把作文“前”的教学真正落到实处,从而能很好地激励学生的阅读积累和写作热情。

(三)同伴阅读与习作欣赏

一类是身边同学的文章,学生的每次作文,都会出现不少美文佳作。这些作文由于是出于身边的同学之手,因此他们是很乐于欣赏这类文章的。身边的榜样,其作用也是显明的。每次作文后我都会选出几篇典型的文章,让学生去阅读、讨论并根据作文的要求写出自己的感想,进行点评,然后互相交流。将这样的读和写联系起来,积累的是语言材料和写作方法,这样可以提高学生的鉴赏分析能力,牢记一篇优秀作文应有的元素,以此来迁移到自己的写作中去,可以真正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另一类是如《作文通讯》等杂志上的优秀习作。让学生适当读一些此类文章,分析这些优秀作文的要素有哪些,并能在自己的作文中注意到这些要点。积累这些要点,然后像学绘画的人画素描和写生一样,让学生仿而写之。经过多次的训练,无论是在文章的结构形式上,还是在选材内容方面,都有较明显的成效。虽然有点功利主义,但毕竟也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写作训练方法。

(四)重视专题阅读,做到广度和深度相结合

新的语文课程标准对高中阶段的阅读有这样的要求:“形成课题意识,能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语文学习目标,确定阅读专题。”这也可以与高中阶段的研究性学习相结合。阅读既要有广度,也要有深度。读专题就能够很好地提高学生的思想认识深度,而这种阅读也是最能激发起学生的阅读兴趣的,因为这毕竟是让他自己去选择的。如读通一个人物,如贝多芬或居里夫人或苏轼等,你可以从他的身上汲取精神的力量,看到他的人生观,价值观,以此来影响自己的精神世界和学习行为。这是一种知识积累,更是一种精神积累,它同样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具体的做法是:首先阅读专题作品。其次,阅读专家对这类专题的评论。学生的阅历和看问题的深度都决定着他们不可能在阅读以后就能够对此有一个正确的、客观的评价,他们大多只能“读”,而不能“读通”,这就要求他们必须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在阅读专家的评论以后,把别人的正确的意见吸纳进来,为我所用,才会增长自己的智慧,提升自己的认识高度。再次,做好记录,积累素材,并能写出研究性的专题报告。最后进行广泛的交流。这个过程很好地落实了作文“前”教学的目标。这样,该学生在用到这个材料时,就可以比一般的学生要站得高看得远了。

譬如,2006年的高考作文题《我想握住你的手》,你如果读通了苏轼,那么他的豪放、淡泊、豁达都是可以写的点;你如果读通了梵·高,你就会了解、理解他的苦闷、挣扎、坚持、万念俱灰,你的文章也会因为这些与众不同的见地而增色。2007年的高考作文题《必须跨过这道坎》,你如果读通了苏轼,你还是有可以写的素材,苏轼在经历“乌台诗案”后的隐忍、豁达,不就表明了他跨过了人生中的坎以后获得的新生吗?你如果读通了梵·高,难道就不能把他作为一个反例来论述,他在没有跨过坎以后放弃了自己的人生吗?

所以,广泛阅读是拓展了学生的阅读面,而读专题则能提升了学生的阅读高度,以及认识问题的深度。如读通一个人,可以使学生在议论文写作上有内容可写,有深度可挖。灵活运用,举一反三,益处多多。

(五)阅读生活,积累生活

美国教育家华特·B·科勒涅斯称“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所以走进社会,去真正读懂生活是积累原始素材的重要手段。“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这样你才能写出真切的,有时代性的内容。更重要的是,它能丰富学生的学习生活,并能指导学生学会观察生活,思考生活的能力。譬如,有一位学生在题为《细微深处》的习作中写到这样一件事:他们家家境贫寒,但父母为了保证身处高三的我的营养,每天给我买水果。母亲的身体也不好,父亲一直坚持让母亲也吃些水果,母亲就是不肯。有一天,爸爸买回来的水果有一部分都损坏了,妈妈问怎么回事,爸爸说自行车颠坏的,妈妈舍不得丢掉,也不愿把损坏的给我吃,就自己削削,把这些水果吃了。爸爸得意而“狡黠”地朝我笑了笑。看看爸爸的表情,我什么都明白了,并被深深地感动了。虽然这是个小小的细节,但它体现了爸爸对妈妈无声的爱。这就是学生把在生活中观察和体验到的素材运用到了作文中,这样来源于生活的素材,可以让文章真实而感人肺腑,容易引起读者的共鸣。

三、实践后的思考

作文教学是一个长久的过程,一蹴而就是不现实的,也是不可能的事情。这个教学实践,强调的是一个过程。有计划,可操作。高中阶段以这种读写结合,注重积累的方式进行作文教学,是能够切实提高学生的作文能力的。经过多年的探索和实践我所任教的班级学生的作文水平进步是明显的,成绩也一直是喜人的。我深刻认识到结果其实就是过程的产物,作文“前”教学对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是极其重要的。首先,积累能保证学生“肚里有货”,而这种积累的方法和过程就是体现了“前”作文教学的目标和要求。它训练了学生获取写作素材的能力和激励了学生的写作热情。其次,把读写结合起来,建立了一种互动关系。阅读是写作的基础,没有大量的阅读,就不可能有丰富的积累,也不可能有开阔的眼界和深刻的认识问题的能力。在此基础上的写作,就能保证内容的丰富和立意的深刻。这样的轮回互动,读和写也就“相长”了。因此,在高中作文教学中,以积累为抓手,把读写充分有效地结合起来,是能够有效地提高学生的习作水平的。

高中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的学习方式的研究 用诗情呼唤诗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