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说阅读是知识积累的重要手段,是一种知识输入的行为,那么写作就是知识输出的行为,即把在生活中的独特体验用文字的形式表达出来。看似简单的一种输入输出行为,然而在实际的阅读与作文教学中,却是问题多多,困难重重。要么阅读量不够,积累甚少;要么有一定的阅读量,但读过算过,不懂得积累;要么虽有一定量的阅读和积累,但又不会运用,表述艰难,输出困难。因此,在作文教学中,关注阅读过程中的积累,加强读写结合的训练,对于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就显得非常重要。
一、对于以积累为抓手,切实提高学生作文能力重要性的认识
我们现在的作文教学,用上海大学
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可见素材对写作的重要性。而写作的素材就在于平时的积累。积累的方式是多样性的,而通过阅读来达到有话可说是一种主要的积累手段。《课程标准》对高中阶段阅读要求是:课内“有一定量的文言诗文的背诵量,三年背诵总量达到10000字左右。”课外“有课外阅读兴趣,能根据自己的个性特点,发展方向和语文学习的目标进行广泛的、有选择的阅读。三年的课外阅读量不少于300万字。”而事实上我们的学生是很难达到这些要求的,那么学生的积累也是不达标的。当然,这里的阅读不仅是狭义的读文字,还包括广义的读自然山水、社会生活等。
积累的内容也是多方面的,多层次的。可以是语言材料方面的,也可以是生活材料和情感方面的。因为没有丰富的语言材料的积累,即使学生有丰富的生活材料,也是难以写出一篇优美的,甚至是像样的文章的。同样,积累丰富的生活材料是学生作文成功的基础。生活是写作的唯一源泉,没有足够的生活素材作铺垫,也是难以写出感情真挚、有深度与力度的文章的。
因此,注重积累是我进行作文教学的一个重要内容,也是我用于提高学生作文能力的一种有效手段。
二、读写结合的教学探索和实践
积累离不开阅读。阅读是写作的基础和前提,并制约和指导着写作。阅读和写作始终是相辅而行,紧密结合的,它们互相依存、互相渗透、互相补充、互相促进。阅读、积累、写作应交互而行。
(一)读好课文,积累素材,学会迁移
教材是“本”,丢弃教材,舍“本”求“末”是不可取的。教材中的课文都是经过专家论证而供学生作例子来学习的,所以读好课文是至关重要的。把“理解、积累、运用”作为阅读教学的目标,
(二)广泛阅读,交流共享
光读几本语文书是远远不够的。教师要指导学生多读书,除课本外,还要多读课外的名家美文。让学生从字里行间去感受作家的精神思想,乃至生命。我利用每周一节的阅读课和课余时间让学生多读此类文章,并及时做好摘记和书评读后感。摘记是为了积累,书评读后感是一名高中生应有的写作能力。新的语文课程标准也明确指出:学生应“能写鉴赏、评论性文字。”因此,这样的课外阅读必须给足时间,让学生用这样的经典作品来丰富和积累他们的情感,滋养他们的情操。同时,结合着这类阅读的写作,学生也会觉得有话可说。利用每周一次的“随笔”练习,给学生提供“我手写我心”的机会,培养他们“能针对社会现象、生活现象,用议论的方式阐述自己的思想。” 当然,对摘记的内容,每过一个阶段在班级内进行一次交流共享,看谁的摘记质高量多。对书评读后感,同样进行推荐评选。这样就能够使得阅读积累不流于形式,也就能把作文“前”的教学真正落到实处,从而能很好地激励学生的阅读积累和写作热情。
(三)同伴阅读与习作欣赏
一类是身边同学的文章,学生的每次作文,都会出现不少美文佳作。这些作文由于是出于身边的同学之手,因此他们是很乐于欣赏这类文章的。身边的榜样,其作用也是显明的。每次作文后我都会选出几篇典型的文章,让学生去阅读、讨论并根据作文的要求写出自己的感想,进行点评,然后互相交流。将这样的读和写联系起来,积累的是语言材料和写作方法,这样可以提高学生的鉴赏分析能力,牢记一篇优秀作文应有的元素,以此来迁移到自己的写作中去,可以真正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另一类是如《作文通讯》等杂志上的优秀习作。让学生适当读一些此类文章,分析这些优秀作文的要素有哪些,并能在自己的作文中注意到这些要点。积累这些要点,然后像学绘画的人画素描和写生一样,让学生仿而写之。经过多次的训练,无论是在文章的结构形式上,还是在选材内容方面,都有较明显的成效。虽然有点功利主义,但毕竟也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写作训练方法。
(四)重视专题阅读,做到广度和深度相结合
新的语文课程标准对高中阶段的阅读有这样的要求:“形成课题意识,能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语文学习目标,确定阅读专题。”这也可以与高中阶段的研究性学习相结合。阅读既要有广度,也要有深度。读专题就能够很好地提高学生的思想认识深度,而这种阅读也是最能激发起学生的阅读兴趣的,因为这毕竟是让他自己去选择的。如读通一个人物,如贝多芬或
譬如,2006年的高考作文题《我想握住你的手》,你如果读通了苏轼,那么他的豪放、淡泊、豁达都是可以写的点;你如果读通了梵·高,你就会了解、理解他的苦闷、挣扎、坚持、万念俱灰,你的文章也会因为这些与众不同的见地而增色。2007年的高考作文题《必须跨过这道坎》,你如果读通了苏轼,你还是有可以写的素材,苏轼在经历“乌台诗案”后的隐忍、豁达,不就表明了他跨过了人生中的坎以后获得的新生吗?你如果读通了梵·高,难道就不能把他作为一个反例来论述,他在没有跨过坎以后放弃了自己的人生吗?
所以,广泛阅读是拓展了学生的阅读面,而读专题则能提升了学生的阅读高度,以及认识问题的深度。如读通一个人,可以使学生在议论文写作上有内容可写,有深度可挖。灵活运用,举一反三,益处多多。
(五)阅读生活,积累生活
美国教育家华特·B·科勒涅斯称“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所以走进社会,去真正读懂生活是积累原始素材的重要手段。“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这样你才能写出真切的,有时代性的内容。更重要的是,它能丰富学生的学习生活,并能指导学生学会观察生活,思考生活的能力。譬如,有一位学生在题为《细微深处》的习作中写到这样一件事:他们家家境贫寒,但父母为了保证身处高三的我的营养,每天给我买水果。母亲的身体也不好,父亲一直坚持让母亲也吃些水果,母亲就是不肯。有一天,爸爸买回来的水果有一部分都损坏了,妈妈问怎么回事,爸爸说自行车颠坏的,妈妈舍不得丢掉,也不愿把损坏的给我吃,就自己削削,把这些水果吃了。爸爸得意而“狡黠”地朝我笑了笑。看看爸爸的表情,我什么都明白了,并被深深地感动了。虽然这是个小小的细节,但它体现了爸爸对妈妈无声的爱。这就是学生把在生活中观察和体验到的素材运用到了作文中,这样来源于生活的素材,可以让文章真实而感人肺腑,容易引起读者的共鸣。
三、实践后的思考
作文教学是一个长久的过程,一蹴而就是不现实的,也是不可能的事情。这个教学实践,强调的是一个过程。有计划,可操作。高中阶段以这种读写结合,注重积累的方式进行作文教学,是能够切实提高学生的作文能力的。经过多年的探索和实践我所任教的班级学生的作文水平进步是明显的,成绩也一直是喜人的。我深刻认识到结果其实就是过程的产物,作文“前”教学对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是极其重要的。首先,积累能保证学生“肚里有货”,而这种积累的方法和过程就是体现了“前”作文教学的目标和要求。它训练了学生获取写作素材的能力和激励了学生的写作热情。其次,把读写结合起来,建立了一种互动关系。阅读是写作的基础,没有大量的阅读,就不可能有丰富的积累,也不可能有开阔的眼界和深刻的认识问题的能力。在此基础上的写作,就能保证内容的丰富和立意的深刻。这样的轮回互动,读和写也就“相长”了。因此,在高中作文教学中,以积累为抓手,把读写充分有效地结合起来,是能够有效地提高学生的习作水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