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研究
您的当前位置: 首页 >>教育科研 >>课题研究
高中地理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
发布时间:2009-12-10 10:08:49   发布人:管理员   信息来源:暂无   点击次数:191
404 Not Found

404 Not Found


nginx/1.26.3

地理学是研究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地理环境以及人类与地理环境关系的科学,是一门介于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之间的学科,综合性很强,本身所蕴涵的内容十分广泛,正所谓“上知道天文,下知地理”。近年地理新课程改革的一个显著变化是拓展和整合了课程资源,要求学校积极开发并合理利用校内外各种课程资源。

课程资源是课程与教学信息的来源,或者指一切对课程和教学有用的物质和人力。课程资源在地理课程改革中被赋予广泛丰富的内涵,除地理教科书外,还包括学校、社会、自然界以及师生自身的经历和体验等,凡是有利于地理课程实施、有利于达到课程标准的一切教育资源,都属于地理课程资源的范畴。课程资源缺乏是新课程实施遇到的一个大障碍,也是新课程标准与新教材使用中教师感到困难最大的问题之一。

《中国青少年科学素质培育行动计划上海试点项目(2003-2007)》(简称上海试点项目),是围绕科学家走进课堂科技界与教育界大联合的核心理念,以中学拓展型课程与研究性课程为切入点,全面提升青少年科技教育课程和科技活动的层次与质量,构建适合中学生的教学纲要、教学内容和教学模式的一项重要工作。全市目前共有试点学校81所,我校就是其中之一。“上海试点项目”共有41个资料包,内容涉及方方面面,都是介绍前沿科学的,而且贴近学生的生活,也更容易激发学生的兴趣。

受学校的指派,两年前我将“上海试点项目”的资料包《天气和天气预报》作为拓展课程在高一学生中开设;去年暑假我又参加了资料包《摩天大楼》的培训,并就此内容开设了微型拓展课。在与“上海试点项目”越来越多的接触中,我觉得该项目资料包的内容很多可以作为地理课程资源在教学中加以开发和利用,因此我特别注意将高一拓展课和高二的基础课两类课程结合进行教学。

一、与教学内容结合。

“上海试点项目”中有一些资料包的内容与地理学科有紧密的联系,如《天气与天气预报》与大气圈专题;《两极的召唤》、《水与人类社会》与水圈专题、《人类认识太阳系之旅》、《扣开太空之门的金钥匙》与宇宙环境一篇;《拯救我们的地球——城市发展与环境保护》与环境保护和环境治理以及有关城市内容;《驶向海洋》与海洋专题;还有《人类生存智慧——人与自然的关系》、《摩天大楼》、《现代生活的科学》等或多或少都与地理学科有关系,

以《天气与天气预报》为例,在教学中我发现资料包中有很多内容与我们高二地理新教材的内容是相同的,如气压与风、气旋、反气旋;监测风云变化的用到的遥感技术、干旱灾害与荒漠化、城市热岛效应等等。因为我们学校的拓展课安排在高一年级,地理课是在高二年级,所以高一学生对其中的有些内容如气压与风、气旋、反气旋等并不了解,而资料包中内容又是比较前沿的,有些专业性又很强,对老师来讲也有一定难度,所以在拓展课教学的时候,我就按基础课程的要求,一步一步讲解最基本的内容,如大气的两种基本运动方式,气旋、反气旋的概念等,为天气系统的学习打好基础,也为学生以后学习大气圈知识打好基础。而气旋、反气旋的学习时,我也应用了基础课的教学方法,教给学生用手势表示,右手握拳,大拇指向上的表示北半球的气旋,手指的方向表示大气旋转的方向,向上表示气旋中心空气作上升运动,大拇指向下表示反气旋;左手表示的是南半球,学生学得兴趣昂然,甚至到高二地理学习这部分的内容时,参加过拓展课学习的他们俨然成了课堂上的小老师。

而资料包中的一些内容,也可以作为高二地理课的课程资源。如《专题12   台风、寒潮和梅雨》中涉及到了比较难懂的气团、峰面等的知识,我就将资料包中有关挪威气象学家皮叶克尼斯父子的发现、他们提出的理论等内容以故事的形式穿插在其中,使枯燥的气象学的知识变得生动有趣,不但调节了课堂的气氛,还可以对学生进行科学精神的教育。其他如卫星遥感图片可以补充到地理信息科学技术(3s)中,而灾害性天气如干旱、台风等的实例可以成为地理课堂教学的补充。基础课程和拓展课程两者互为资源,互相渗透,实现课程内容上的结合。

二、与评价方法结合。

在地理新课程标准中要求对地理学习评价要多目标、多方式、多手段的评价,如可以用学习小结、课题探究、作品制作、知识测试等,力图全面、客观、公正地反映学生的学习情况。地理基础型课程受高考指挥棒的影响,在学校中普遍不太受重视,但毕竟还面临会考一关,长久以来,作为教师只能是片面追求完成教学计划通过会考,所以也不敢放开手脚对学生进行多元化的评价,一般就以考试成绩为准。而拓展型课程本身是以培育学生主体意识,完善学生认知结构,提高学生的自我规划和自主选择能力为宗旨,着眼于培养、激发和发展学生的兴趣爱好,开发学生的潜能,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和学校办学特色的形成,是一种体现不同基础要求,具有一定开放性的课程,所以在试点项目资料包的教学中,我按照地理课程标准的要求,对参加课程学习的学生采取多元评价方法。

在《天气和天气预报》中,我没有要求学生进行书面的测试,而是在整个学习过程中的不同时段设计了四个题目。在学习了《云、雨和雪的形成》后,我布置了设计“云的形成”的小实验,其实资料包里有这个实验的介绍,但在课上我没有讲解,目的就是让学生自己动手。在学习了《风力、风向》的知识后,让学生自己制作简易的风向标,可以是实物,也可以绘制设计图。在学习了《灾害性天气》以后,制作一份有关灾害性天气及预防的电子小报。全部课程完成以后,可以写一篇学后感或者是就天气与天气预报中某方面的内容写一篇小论文。这四个作业中,每个学生只要选取其中的两题上交。在课程的最后一节课上每个学生选作业中的一个进行交流,同时每个学生还有一张评价表,可以推选10%作为优秀学生,最后根据教师的打分、学生的推荐、以及一学期的综合表现评定等级。

这四个题目各有特点,从多元智能理论上来说涉及到语言智能、空间智能、自然认知的智能、身体运动的智能等等,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所长选取。在学生的这些作业中,有介绍灾害性天气的精美的演示文稿,让我这当老师的也自叹不如;有位学生介绍了《为何有雹打一条线之说》,使我和学生一起增长了知识;有的同学在感想中写到“灾害是可怕的,是无情的,这一点毋庸质疑,但是如果探寻一下这些灾害的根源,我们会发现它们的产生也离不开人类的破坏,对树木的乱砍乱伐;排放未经处理的废气;使用各种化学产品导致了大气层的破坏……人类很自私,不是吗?为了自己的利益,全然不顾自己家园的安危。或许,大自然也是想惩罚一下肆无忌惮的人类,才安排了一场又一场灾难的发生吧!天气变幻莫测,如今的我们不仅仅要利用高科技技术来预知它,而且要学会预防它,更要防止我们自己造成的灾难。最后我想说,天气变化对人类很重要,人类对天气变化同样很重要!”看了这段文字,我真的为我的学生有这样的想法而欣慰;还有很多各式各样,甚至是稀奇古怪的风向标的展示常常给课堂带来笑声,有最简单的一枝笔一段餐巾纸、有用酸奶瓶开了八个口分别表示八个不同的方向,中心系一根绸带,绸带的飘动方向就是风向,最让大家佩服的是沈瑶同学设计的风向风速仪,(如下图)虽然只是图纸,但有各组成部分的名称、设计原理,还有使用说明 “使用时取下玻璃罩,此时风吹入捕风袋,通过平衡旋转,捕风袋处于平衡位,同时转轴带动风速标转动,使之与捕风袋同向,通过指南针可得出风向,读取风向标上数据可得出风速”,并且还对该仪器的缺点进行了说明“仅适用较低风速,因为过高的风速会使其抗力大于同性排斥力使之摩擦加大,且过分倒下会超出范围”。且不说他设计的是否科学合理,但至少是这份“专业”获得了同学们的赞赏,不约而同给了他一个“优”。在这笑声中的收获恐怕是他们在基础型课程中难以得到的。


三、与地理实践活动结合。

地理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目前多数学校的地理教学大多满足于必修课的教学,选修课保证不了,地理实践活动更是很少组织,这是学生地理实践能力目标难以落实的主要原因,也与国家提出的培养学生综合素质能力的目标有一定差距。通过“上海试点项目”与地理学科的结合,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缓和这个矛盾。

如在学习了大气测量的方法以后,我安排了一节活动课,以四人为一个小组,自备工具,给学生一定的时间,测量当天的风向、风力、气温、气压、湿度等,每组一张表格,要求填写的除了上述内容外,还有测量所用的工具、测量人、备注,最后是小组对这次活动的自我评价,然后回教室进行交流。提前一个星期布置,上这节课时,各组学生自己准备了工具,有的从实验室借来了气压计、湿度计,有的是从家里带来了温度计,测量风向的时候也是各显神通,看国旗飘动方向的、用自己制作的简易风向器的……而风力的测定普遍用到了我上课的时介绍的《蒲福风级表》。也可以说我们是提前完成了地理教材中的气象观测的综合实践活动。

学生在反馈中写到“这次活动可以说是一把钥匙,打开了我们对天气的兴趣,若有机会,真的想深入一下或读读相关书籍,它使我们知道了:学习重在求知欲和探索精神,即使是再微小的科目。” “蒲福风级表或许许多同学在上语文课的时候已经知道,但那只是抽象的,动手操作让我们亲身体验了这一伟大的发明。以后在同学们面前我们也可以‘逞能’了……”“天气爽朗,分工明确,合作愉快,精神享受。”学生的话让我进一步认识到课堂教学是学习的过程,而实践活动也是一种学习过程,并且是重要的学习过程,课堂教学是实践活动的基础,实践活动是对课堂教学的补充和应用。作为地理教师我们不仅要在课堂上进行素质教育,更应该通过实践活动为学生动手、展示才能提供更广阔的舞台。

在“上海试点项目”与地理课程结合进行教学的过程中,我觉得要注意一下几个方面:一是资料包中内容的及时更新。资料包的内容都是近些年的科技发展成果,作为教师还是得留意最新的进展,以最新的技术、最新的消息进行适当的补充。比如说台风,不管是拓展课还是基础课中,每年我都用最新的台风资料进行补充。资料的来源主要是网络,网络资源丰富,更新快,特别是发生重大事件的时候,网络上就会有很多可用的图片、文字等,这时就要做个有心人,把有关资料收集起来。我一般是建立一个新的文件夹,把有关的资料都放在里面,图片下载的时候,把该图片的文字说明进行复制,然后在保存图片的时候就把文字说明作为文件名,到需要的时候就可以用。二是教师自身科学素养的不断加强不断提升。资料包中的内容有些专业性很强,有些所包含的学科非常广泛,作为一名指导教师,在培育学生科学素质的过程中,就必须具有良好的知识素养和不断完善自身知识结构的能力,一定程度上也促进了教师自身的发展。

过去,由于自己对课程资源的内容和价值认识不够,导致大量有教育意义的课程资源闲置与浪费,其教育功能和意义没有得到充分利用与发挥。在成为了“上海试点项目”的指导老师后,我感觉“上海试点项目”除了促进学生的好奇心和学习愿望,发展学生的兴趣,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让学生了解科学和技术的新进展等作用外,其实还给我们老师提供了很多可利用的课程资源。教师应该要善于发现课程资源、利用课程资源、整合课程资源,如果我们充分利用整合好各级课程资源,就能为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服务好,从而丰富教学内容、改善教学效果、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

  • 200912101260411136966.jpg
    预览
“枚举算法”教学实践的几点反思 二期课改理念下基于有效教学的命题设计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