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特级校长、07年上海教育年度人物吴甫光老师
阳光从窗缝中透出一二点,四周宁静寂人,坐在校长办公室,手捧几本教育方面的书籍,翻阅、批注、思考。吴校长说,这是他工作中最喜欢的场景之一。的确,初次和他见面的人,总会感受到吴校长扑面而来的书卷气和儒雅味;而再度接触,你却会发现他儒雅背后的深邃、广博和真诚。一个上任时年仅36岁的校长,10年的时光,面对一所85年历史的老校,2500多名学生,200多位教职工,师生同心、老校新发。这位年轻的校长,凭着对教育的挚爱和智慧的领悟,在这块充满想象力的土地上扎根、渗透,进而拓展,在青浦教育界亮起了一道美丽的风景线。而吴校长自己说:我只是教育路上的一位行走者。
“走在教育这条路上,一走二十六年”
同所有的优秀教育工作者一样,吴校长的人生之路就是一条教育之路,从大学毕业至今,他把26年人生最宝贵的岁月全部奉献给了教育事业。他曾有教坛上青年骨干的殊荣,有过语文教学评比市一等奖的骄人战绩;也曾有作为普通教师的酸甜苦辣,有“桃李满天下”的感动。然而,与别人不同的是,他还是一名年轻的教育管理者。丰富的教育经历注定他的这条教育之路会有很多与众不同。从大盈中学到东方中学,从青浦县教委(现区教育局)到青浦县中学(现青浦高级中学),他从郊区的郊区走向郊区,从面向全市然后面向全国。1998年,他担任了青浦高级中学的校长,站到了教育的前沿。
一路走来,在吴校长的眼中,不断变化的是挑战、是眼界,不变的是思考。他在挑战中找到自我的坐标,在眼界下提升境界,在思考中催生智慧。
吴校长初任校长时,青浦县中学正经历有史以来最大的变革,学校准备易地新建,并申报上海市首批现代化寄宿制高级中学。摆在吴校长面前的最大问题便是适应、调整并迅速投入。他在最短的时间内了解教职工的生活;在各部门深入了解高中教育体系和管理模式;他坚持走上教育第一线、上语文课;与教师一起切磋高中教学的方式方法;他走进教室去观察学生的行为,把握学生的脉搏。短短半年时间,吴校长全面主持新学校的工作,学校度过了新老校长交接的躁动期,一所全新的老学校正慢慢走出他独特的富有时代感的节奏。
吴校长任校长2年后,又面临一场巨大的挑战。2000年,学校准备申报上海市实验性示范性高中,吴校长将带领青中所有师生向市一流学校的目标挺进。摆在校长日程上的,是对学校的改变、革新,提炼、升华。二期课改背景下,学校将走向何处?这是吴校长几年来慎重考虑的问题。几十年的青中经验在新的形势下,唯有批判继承、取精去粕,才能发挥其功效。为此,吴校长和教育专家、学校行政、骨干教师认真梳理本校的教育教学经验,调查分析学生的实际情况,经过反复研究、论证和研讨,提出了“磨练”办学理念。
2005年的秋天,吴校长精神抖擞地站到了聚光灯下,在他面前坐着的是市里5位教育专家。“磨炼出素质,磨炼助成长,磨炼促发展。”“学生个体在成长过程中体验经验的同化、顺应和建构,将‘既有素质结构——实践磨炼——可能素质结构’的发展模式内化为自我发展的要求,最终生成其优良素质。”听着校长自信有力的发言,严密稳健的论证,专家们频频点头。然而他们不知道的是,吴校长已经几天没有好好睡一觉……无数不眠之夜,365天又365天的奋战,几百人次的努力,学校终于顺利实现了从县重点中学到现代化寄宿制高级中学、再到实验性示范性高中的“三级跨越”。
那纤秀的柳树如今已有合腕之势,那唧喳的鸟儿已皆来倚枝筑巢。学校一步步成长,教育教学成绩全面开花,学生能力明显增强,高考战绩年年攀升,社会美誉雪花般飘来。二十六年的行走、十年的磨校,吴校长以一己之领导力,将青中发展从形式到内涵进行攻坚突围,为青浦教育发展画上重要标注。
“我没有什么优点,但宽容和大度是有的”
质朴的话语不闪亮,却容易打动人,质朴的行为不惊天动地,却容易深入人心。一次述职报告上,校长作了如上的自我评价。他说得清风淡云,然而背后是无数付出和辛劳。温和背后是真诚,原则下面有人情,宽容大度、不苟私利,吴校长以他独特的人格魅力,吸引着学生、老师,吸引着周围所有的人。
吴校长的为人处事,以理服人、以情动人。试想在这么一个拥有200多名教职工的老校中,有多少问题需要解决?在吴校长面前,一张张烦恼的脸转而微笑,一张张愤怒的脸转而平静。青年教师课上得不好,他耐心引导、分析问题,不说一句重话;部门制定方案,他总是用肯定和鼓励对待下属,有精辟的见解却又善纳雅言。王老师对吴校长一直是心怀感激的。04年的时候,王老师作为人才引进从江苏盱眙来到我校,然而夫妻分居,面临诸多困难。迁调户口前夕,校长找到了王老师,询问他的家庭情况。之后,他搜集社会上的招聘信息,寻找合适的单位,最后王老师的家属户口顺利随迁。小宋师傅是学校里的老职工,脾气出名地暴躁,吴校长无数次和他促膝长谈,因势利导做思想工作,成了宋师傅最为佩服的几个人之一。
不是没有锋芒、不是不会咄咄逼人,只是愿意站在对方的角度考虑问题,用人文关怀和宽容的心态来对待教师,带给教师圆润舒适的春风之感。在行政会上,当大家都主张将一次临时教职工会议定在中午时,只有他秉持异议,他说中午是老师休息的时间,不要随意侵占;他在多次会议上提到教师的“职业倦怠”,他为教师购置运动衣裤,并建议大家最后一节课去体育场活动,他说新建图书馆的时候,要开辟一块教师休闲娱乐的场所。在青年教师培训会上,他希望青年教师能多阅读,不要让工作透支自己。为此,学校专门购买了《新背景教师人文读本》等读本置于青年教师的案头。“作为校长,我为全校所有师生的人身安全与健康负责,为师生的发展负责!”当校长在教职工会议一字一顿地说着上述话语时,全场鸦雀无声。人都需要依靠,而吴校长就是青中教师的主心骨。他为青中教师畅想着、行动着,他用真诚付出感动了教师。
“要求老师做到的自己首先做到,要求老师不做的自己从来不做。”这是吴校长初任校长的誓言。对教师,他春风化雨,而对自己,他却极少虑及。无论是会上还是会下,吴校长都讲集体的贡献而少谈自己。事实上,青中的发展浸润了他非常的心血。披星戴月、早来晚归,最执着的身影是他;放弃假期、以校为家,最熟门熟路的是他;学校最后一盏孤灯,灯下凝眉苦思、奋笔疾书的还是他。2004年的秋天,他开刀不久,就拖着病弱的身体来校主持会议,一个小时不到,虚汗就湿透了他的衬衫,大家劝他回家休息,而他却说放心不下,执拗地坚持了下去;2007年的一天,吴校长突然感到胸闷头晕,繁重的工作压垮了他的身体,医生劝他休养一段时间,不要太累,然而第二天一大早,他却出现在了校园中。
没有任何规定说,校长必须先人后己,而我们的校长却是如此。不能说人没有懒惰、没有怨言,但他却因着肩上的重担和心中的念想成就了人格的崇高,用宽容大度、真诚无私获得了来自民间的尊重。
“为明日发展积蓄成才的力量”
在学校的中央,刻着十二个大字,每个走过的人都能看到它在熠熠发光,这是校长对学生们说的话。他要学生明白:今天的学习着眼点在于明天;他要教师理解:教育是动态的过程。
身为校长,吴校长非常愿意与学生面对面接触,将学生视作平等的对方。十年来,几十位学生获得校长的帮助和资助。校长信箱是校长与学生之间的桥梁。凡是收到的信件,他都认真处理,并在会上或与相关人士商量,给予满意答复。学校招收云南籍学生,有些学生因为路途遥远节假日不能回家,吴校长就把他们接到自己的家里,送去温暖与关怀。有一年他甚至把云南生接回家过年。对学生的爱是吴校长产生一切教育智慧的原点。
为了学生的发展,吴校长特别重视课程的开发,重视三类课程的齐头并进,尤其关注学校社团活动的开展。关于课堂,听课让吴校长掌握第一手资料,他自己规定每学期听课不低于50节。他的听课关注学生成长的可能性,给青中课堂注入了几分内涵和深度。学校社团活动一直是吴校长关注的重点,为此学校在课程设置、师资招聘、收入分配等环节都做了一定的改革。学校社团从99年的寥寥几个到今天的27个,拓展课程也发展至60个左右。近年来,夏老师的文学社在区内享有盛誉,生物组的“根与芽”近年闻名于全市,“有机蔬菜基地”在全国有一定的影响。学生在市作文竞赛、英语演讲比赛、生物竞赛等方面都有了突破性的成绩,明日科技之星、科技创新市长奖等纷纷光临我校。学校各类课程蓬勃发展,学生发展百花齐放,这背后是吴校长的独具慧眼、匠心独运。
与此相辅相成的,吴校长注重学生品德的塑造。99年校长提出“先成人,后成才,做合格的青中人”,如今这个口号已经响彻校园。青中人的标准是什么,吴校长说:我们青中人不仅要基础厚实、身心健康、学会终身学习,而且要品行良好、信念坚定、勇于进取创新。在这样的思索下,吴校长大力推动德育月的建设,从一月份的国魂颂演讲月到十二月的传统歌咏月,学校德育形成环状结构,首尾衔接、融汇贯通。他在每个年级推行学生主题考察活动,又将校传统的“一二九”歌会推向社会。他说:德育并不是死板教条的东西,而应该是丰富多彩的。在他的鼓励下,学校传统的小红帽志愿者队伍更加壮大。植树认领、社区执勤、收集废旧电池、让蟾蜍远离餐桌,各类活动有了很好的社会反响。在这十年内,校内还涌现出大批的先进事迹及好人好事。2004届1班三年如一日照顾残疾同学杨丽萍的故事被评为2003年度市十佳好事,2007年王桂明老师获得全国优秀德育工作者称号,而学校也连年评为市文明单位,并于2005年获得全国精神文明建设工作先进单位称号。
“高中应该为它的学生能够成为一个健康的人而作好准备。”哈佛校长福斯特如是说。一切为了学生未来的发展,为明日发展积蓄成才的力量,吴校长用他前瞻性的学生观带动着青中的学生建设。
“制度管理能让学校一盘棋活起来”
老校有其传统的魅力、独特的风采,也有自我的惯性和独立性。吴校长的学校管理以制度为抓手,兼顾民主和科学、传统与现代,合情合理,给青中注入了无穷的生机和活力。
重心下移,权力下放,调整已有管理架构。吴校长深知,拥有庞大身躯的学校,行动自然不便。2000年,经过2年的酝酿,吴校长在青中固有的传统下,提出自己的主张:以年级组为基本单位进行教育教学日常工作。在各部门的有利支持下,教职工会议、教学研讨等常规工作均在年级组进行。每个年级设以校级领导为首的领导小组,有较强的决策能力。06届由于生源较差尝试实行分层教学,整体情况稳定。年级组在该管理架构下有了更强的自主性,学校管理更趋灵活多变。
紧抓课堂,完成链接,完善教师发展三级结构。面对青中已有的青年教师“师徒带教制度”和“三实践两反思”的教学反思模式,吴校长几经推敲,与专家共同研究,经过实践摸索,确立了在二期教改背景下面对经验教师的“名师引领合作伙伴制度”和面对名优教师的“工作室研修制度”,形成了教师发展三级跳跃结构。这些制度引入了名师及伙伴概念,在教学中增加引领示范及合作共建的理念。学校中90%以上的教师在该规划中受益。目前我校拥有市名校长名师后备人选6人,区拔尖人才3人,区名优教师31名。
激活队伍,加速代谢,创建教师激励和评价体制。05年,在青浦教育的大背景下,吴校长适时提出了校名优教师评选的意向。从方案制定到核定人选,吴校长事无巨细,亲历亲为。06年我校评出校各级名优教师共58人,同时学校积极为他们搭建平台,使其能发挥作用、展现风采。在此基础上,吴校长力推 “学生评教、同行评教”新型评价办法。尽管该方法在实施之初受到一些阻力,但是获得了大部分教师支持,尤其获得了学生的欢迎。实践证明比之传统单一评价模式,该评价方法更科学公正,对优秀教师的甄选、凝聚有积极的作用。
亲近课堂,注重教法,以督导促进课堂改进。在教学日常工作中,吴校长在04年提出“教学视导制”。即通过主题教学研究、教学研讨周、教学开放日、推门课等活动形成全学年的教学督导系列,常抓推门课、申报课、实践课、教学开放课四类课堂,从而保证常态课堂的有序和高质量。近几年学校教学质量在较高的基础上逐年提高,高考的一本与本科上线率、高校入学率等各项指标均保持较高水平。这些成绩的取得和吴校长倡导的课堂教学的制度化建设分不开。
所有制度改革,非一朝一夕,却细水长流,潜移默化改变教师行为。行为成为习惯,习惯形成学校风格。从成为一名校长到成就一所学校,一字之差,却内涵深远。
教育这条道路,有人走得容易,有人走得辛苦。吴校长属于后者。无论是面对自己面对教师,还是面对学生面对学校,他且行且思、且行且求,没有豪言壮语、没有锦簇点染,踏一步、显一印。一路走来,他走出的是一条沉稳与锐意兼具的道路,他发出的是一种最质朴真实的声音。2007年,吴校长被评为上海教育年度人物。2009年,吴校长被评为“特级校长”。